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唯物史观】分析传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教化方式,是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法律制度与教化方式的影响。

【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理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必然性,探究不同时期法律制度不同发展的表现,认识社会教化的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了解历代王朝在法律和教化方面的主要举措,“礼法结合”治理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增强对当今中国法律制度与道德建设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时空坐标:;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情景导入:;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材料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自《左传·昭公六年》;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提示:

(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仁政与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和政令统一的需要,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符合时代需要。

(3)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2)演变的过程:

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3)特点:

①法律体系完备,包含律、令、格、式类法律形式;

②礼法结合的典范,注重忠孝等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4)影响:

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也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

③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推动民间礼俗的成文法化。;知识拓展:关于中华法系;材料《唐律疏议·断狱》曰:“诸死罪囚,不待覆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即奏报应决者,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

《唐律疏议·名例》曰:“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相为隐”。

《唐律疏议·断狱》曰:“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

《唐律疏议·名例》:“诸七品以上之官及官爵得请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已下,各从减一等之例。”

——姚奕《从唐律疏议看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问题探究:【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材料一朕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明刑所以弼教。律者,万世之常法;例者,一时之旨意。

(朱元璋遗训)令子孙守之,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

——《明史·刑法志》

材料二死刑犯家里,没有其他成年人可以奉养他们父母,也就是家里有七十岁以上老人无人奉养,这种情形下要留下死刑犯性命,换一种其他方式来处刑,这就叫留养承嗣原则。(注:双方都为独子此原则不成立)。

材料三会审制度:

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朝审(京城的死刑案件),秋审(地方的死刑案件)。;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和“国家统治”过程中“礼法结合,儒法并用”?;1.(2023·高考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