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大纲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大纲华政版】

第一章:刑法概述

Q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以及刑法规范的总和。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基本原则:(1)罪行法定原则(2)平等适用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行法定原则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空间(地点、人)、时间(生效、失效、溯及力)

Q1:刑法的效力范围

又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Q2:刑法的空间效力

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

① 属地原则:(也称领土原则或地域管辖原则)

② 属人原则(也称国籍管辖原则)

③ 折衷原则(也称结合原则):以属地为基础,有限的兼采属人和保护原则。中国人在中国境外??VS外国人在中国境外对中国国家/公民犯罪

Q3: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也称属地优越权)

《刑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同时也明确的规定了对普遍管辖原则的有条件适用。

Q4:刑法的时间效力

指刑法的生效和效力终止的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前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

Q5:刑法书溯及力的概念及原则?

刑法的溯及力,又称刑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明确的行为能否具有追溯适用的效力。如果刑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能够适用,说明刑法就有溯及力;反之,说明刑法没有溯及力。

原则:①从旧原则②从新原则③从新兼从轻原则④从旧兼从轻原则(有利于被告人、本质是从轻)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处罚更轻时,适用裁判时法

第四章:犯罪概述

Q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刑法》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族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

Q2:我国犯罪的基本特征?

①严重的危害性(首要特征、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法律特征)

③刑罚当罚性

Q3:《刑法》13条和37条的但书的性质?

13条:罪与非罪的界限

37条:罚与免罚的界限、但罪是成立的。

第五章:犯罪构成

Q1: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特征

犯罪构成是由刑事实体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成立该种犯罪所必须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Q2: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观要件。

Q3:犯罪对象

指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或者对此施加影响的、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或物。

作为犯罪客体表现形式的具体的人或者物,并不一定毫无例外的都遭到实际的损害。

第六章:犯罪客体要件

概念: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且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第七章:犯罪客观要件

(核心要件行为+结果(并非每个重要内容犯罪都具有)+因果关系(结果与因果关系同进同出))

Q1:危害行为的概念?

是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危害行为,指被刑法说明文禁止,表现人的意识和意志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或者言辞。

行为的标准:①外在性:思想与行为的界限:写日记、上网、听广告播等情况的认定。

②自愿性:行为不具有自愿性的表现(无意识。受限制。)

Q2:危害行为的形式?

① 作为:行为人以其积极的活动进行刑法上所禁止实施的行为(不当为而为)

② 不作为:行为人消极的不履行特定的应尽义务的行为(当为而不为)成立不作为,客观方面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

不作为成立需要有三个条件:(有义务、有能力、有危害。)

①行为人必须负有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义务,一方面要求是法律性质的义务,一方面要求义务的内容是实施特定的积极行为,而并非不实施一定积极行为的消极义务。

②行为人必须具有能够履行特定义务的能力。

③行为人没有切实履行特定的义务,从而产生相应的危害,这是不作为社会危害性的重要体现。

特定义务:①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③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而引起的义务。④由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Q3:危害结果?(是犯罪客观要件的重要内容)

危害结果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是实际存在的损害事实。

Q4: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概念:指危害行为规律性地引起某种危害结果的内在联系。刑法上的特性:

因果关系存在的客观性:因果关系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主观动机不影响因果关系的认定。

因果关系存在的特定性因果关系形成的序列性因果关系联系的复杂性

因果关系形式的多样性:有因果关系不一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