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

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

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

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

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

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

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

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

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

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

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

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

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闻而审,则为福矣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②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于王

C.①有闻而传之者曰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D.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子孙视之不甚惜

18.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1/7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

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

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

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

行论证。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⑵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⑶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16.A【要点分析】这是考察学生理解文

言实词的能力。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可以把选项给出的解释代入原

文推敲。

17.B【要点分析】A项的“则”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于”是

“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向”。C项的“而”是“连词,表承

接”;根据“结构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断。D项的“之”是“代

词,这件事”。

18.B【要点分析】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一般用排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从事一线教育多年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