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7 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考点07 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07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

·模块一修辞手法

·模块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模块三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模块四关注艺术构思(结构技巧)

·模块五中考常见例题精讲

·模块六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

模块一

模块一

修辞手法

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外,另有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模块二

模块二

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1.描写技巧概述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2.重点描写技巧

(1)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古事等进行的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模块三

模块三

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中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象征、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用典等。下面就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5.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6.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4****13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证券行业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29日上传了证券行业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