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pptx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ppt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史;时空坐标;知识构建;考点知识梳理;形成;微点拨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均发生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

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宣告灭亡。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考点2;两晋

南北

朝的

更替;少数

民族

内迁;少数

民族

内迁;江南

地区

的开

发;微点拨

1.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重新实现统一。

2.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是相继产生的,不是同时并存的。

3.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建业,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建康,都是今天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4.淝水之战中出现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口大举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微整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考点3;北方

地区

的民族交融;微点拨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北魏对北方的控制,其直接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移风易俗。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汉化”,即鲜卑族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革中推行汉化措施的前提是迁都洛阳。

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微整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点4;类别;类别;微点拨

1.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但不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圆周率的人。

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战乱动荡,人民渴望得到虚幻的安宁,统治阶级也需要用佛教麻痹人民,因而佛教盛行,于是出现石窟艺术,宗教画成为盛行的艺术风格。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学艺术的辉煌,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微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例如祖冲之是南朝科学家,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②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例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记载了我国北方汉族农业发展成就,而且还记载了少数民族畜牧业发展成就。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例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还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2)原因:①政治上,国家分裂,社会动荡;②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进程加快;④继承了秦汉文化和吸收了外来宗教文化。;核心素养提升;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自然因素:江南地区降水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劳动力和技术因素:自东汉末年开始,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社会因素: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4.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从经济角度看,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由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

(2)从文化发展角度看,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3)从社会发展进程角度看,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素养2;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素养3;史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解读】史料描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后农业发展起来、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家给人足的富裕景象。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全国的统一和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史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解读】史料中,北魏孝文帝认为平城地处边塞,不能实行文治,而且很难“移风易俗”,故主张迁都洛阳,以便控制中原,巩固北魏统治。;【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大量迁往中原地区;同时,因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地区。这一时期人口的迁徙,一方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史料五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素养4;素养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