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乙醇关键技术及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8

纤维素乙醇关键技术及进展

近三四十年来,为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大气污染及发展农村经济,燃料乙醇异军突起,乙醇汽油应用规模逐步增加,使得传统酿酒工艺进入液体能源领域。伴随原料的转换,在化学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带动下,逐步孕育了纤维素乙醇工程这一新的分支。

2012年完成的中试经济评价为纤维素乙醇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技术指标上虽与玉米乙醇有一定距离,但已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文章概述了纤维素乙醇工业化在原料、酶制剂成本、发酵效率、能耗和水耗、专用装备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纤维素乙醇预处理、酶解、发酵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展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讨论了研发的热点和难点,并对产业化发展模式及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缓解石油短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生态环保,燃料乙醇产业得以发展,使用量逐年增加,2014年世界燃料乙醇产量已达到7400万吨,由传统的酿造领域跨入液体运输燃料领域。近十年来,在向非粮原料转换的过程中,纤维素乙醇工程这一新兴学科分支逐步形成。

纤维素乙醇较第一代燃料乙醇在能量投入产出、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作为第二代燃料乙醇已在美国、巴西、欧洲、中国等国家/地区建成上百套中试装置,2012年纤维素乙醇完成中试技术经济验证后,示范装置也已陆续开始建设。截至2014年底,世界已有8套装置投入试运行,累计产能超过40万吨/年。表1列出了世界主要纤维素乙醇示范装置,预计到2017年,全球至少有25个项目投产,纤维素乙醇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

经过多年中试研发的努力,示范装置的技术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采用先进技术的纤维素乙醇酶解底物固含量已达到25%,得到糖浓度达140g/L,发酵后乙醇浓度接近6%(质量分数)。然而,这与技术成熟、发酵乙醇浓度超过15%(质量分数)的玉米乙醇相比,整体经济性还有待提升。

1纤维素乙醇工业化遇到的主要挑战

剖析纤维素乙醇的各个工艺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

一是原料。包括所需原料的获取以及收储运的专用设备与设施。在我国,农民家庭是农业中最主要的生产经营主体,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为2.34亩/人(1亩约为666.67平方米),这种经营方式导致原料来源分散,加之一些地区道路情况复杂,原料受气候条件限制,可收集时间较短,收集条件较为苛刻;另外,国产机械设备相对落后,技术及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使这一问题格外突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在2011年11月发布的《“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中提出“秸秆收储运体系工程”的概念,要求探索建立有效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存及运输系统模式。因此,应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集储运管理体系。此外,若能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推进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也无形中增加了可获取农林废弃物资源量,降低收集难度,取得双赢效果。

二是纤维素酶成本。酶成本(占总成本的20%~30%)是仅次于原料成本的另一项大支出。由于纤维素酶的比活力明显低于淀粉酶,从而使纤维素乙醇的用酶量是淀粉乙醇用酶量的25~50倍。除了酶的自身生产成本外,酶制剂的精制、运输等过程的成本约占总成本1/3以上。根据酶的不同活性,在高干物浓度条件下,纤维素酶加入量通常约占木质纤维素原料总质量的5%~10%,而且酶解72h或者更长时间原料到糖的转化率才超过85%。同时与淀粉酶相比,纤维素酶转化效率[g糖/(g酶·h)]低99%以上,成本高出约20~30倍。表2对比了淀粉乙醇和纤维素乙醇酶解指标。

三是发酵效率。目前先进的玉米乙醇技术,发酵60~70h醪液乙醇浓度可达到15%(质量分数),发酵效率达到2.4g乙醇/(L·h)。而纤维素酶解液中混合糖浓度偏低(约14%),经预处理产生的乙酸等酵

母抑制物浓度较高(2~5g/L),同时,基因工程菌株对戊糖、己糖代谢的不同步性也延缓了整个发酵过程,因此,一般发酵60h后,乙醇浓度仅达到5%(质量分数),发酵效率约0.8g乙醇/(L·h),仅为玉米乙醇的1/3。可见,无论是发酵菌株,还是发酵工艺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表3对比了淀粉乙醇和纤维素乙醇发酵指标。

四是能耗和水耗。能耗方面,主要是预处理和低浓度发酵液精馏的蒸汽消耗。为了保证纤维素原料的糖化效率,预处理过程必须维持足够强度。从精馏的角度考虑能耗时,问题则更为突出,乙醇浓度小于5%时,乙醇浓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精馏能耗都会明显下降。乙醇浓度的提高将使水耗成比例下降。

五是专用装备。预处理物料酶解时,20%~30%浓度的底物起始黏度高达500

文档评论(0)

马家沟里的鱼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