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二十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1讲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docxVIP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二十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1讲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1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

材料一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得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食物无疑导致了确定的生活模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移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移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摘编自《世界历史》

材料二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亲密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起先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视察,积累阅历,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学问,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相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材料二主要叙述了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思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当时的人类须要不断迁移的缘由。

试答:植物生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具有流淌性;采集渔猎具有不确定性。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试答:推动了原始音乐的产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学科渐渐发展起来,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相识。

唯物史观——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

(1)变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相识。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由较多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人们起先对日月星辰活动、水土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视察,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学问。

(2)促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更,为一系列社会变革创建了物质基础。人类从迁徙生活渐渐转为定居生活。农耕使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人口增长,部分人能够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

(3)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农业生产使男性地位上升,母系氏族起先转变为父系氏族。随着贫富分化与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为调整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历史说明——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

(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了畜牧业同农业的分别。使原始人类折服自然的实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建了物质前提。

(2)其次次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特地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起先从体力劳动中分别出来。

探究2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差异

材料一在罗马帝国时代,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干脆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材料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足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须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供应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运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探讨述评(上)》

材料主旨

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与西欧农业耕作方式的不同。材料二从牛耕、纺织、饮食等角度分析了东西方食物生产、经济结构及饮食文化的不同。

思索: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其缘由。

试答: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作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缘由: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古代中国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2)依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其引发的饮食文化上的不同。

试答:差异:古代西方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历史说明——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东方

西方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复种制、间作套种制等。

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

土地集中

兼并后的土地照旧用来经营种植,照旧须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削减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较低。

食物结构中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01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