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宋代文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重庆三峡学院

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谢建忠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1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四课时)

绪论要点:绪论共分五节,主要从宏观上描述高度繁荣的文化对

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性格特征和审美

情趣、城市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等,勾

勒宋代文化与文学关系,及宋代文学概貌。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要点:

1、国策与理学。宋代崇文尚武,重用文臣,使士大夫社会责任

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形成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理学尽管尚未

成为官方意识,但却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依据,宋代文人热

衷讲道论学,其议论还旁溢到诗歌中去。

2、文以载道说盛行。宋代士大夫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

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儒家一向重视“文”与“道”

的关系,《文心雕龙》表述其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唐

代韩愈倡导“文以贯道”思想,晚唐五代应者寥寥,直到宋代才真正

高度重视文道关系。宋初柳开、穆修开始,宋人反复讨论文道关系,

2

虽然他们具体看法不一致,如柳开、石介观点激矫偏颇,欧阳修观点

平正通达,但总体都对“文以贯道”认同。理学家也兴趣浓厚地讨论

这一问题,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的

新命题,更加强调“道”的第一性,而“文”却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工

具,朱熹痛驳“文以贯道”说,并对“文以载道”说作了更深入的阐

述。“文以载道”说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例如苏轼的文道

观实质上与“文以载道”说相当接近,只是他的“道”内容较宽泛而

已。“文以载道”说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

于审美功能之上,这种观点如被推上极端,就形成了二程的“作文害

道”,根本上否定了文学。宋代多数文学家强调“道”的同时并未放

松对“文”的追求,但宋代诗文说教显然比唐代浓厚,这不能不归咎

于“文以载道”说的流行与影响。

3、印刷、学校和学者型作家。宋代公私印刷业兴盛,公、私藏

书极为丰富,出现了《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

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学校数量和种类大量增加,宋代士人总体学术

水平空前提高,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都是学者型作家。

学术修养的提高,无疑会使作家更善于深刻思考社会人生,更善于细

密周详地进行议论。

4、诗文政治功能和议论的加强。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

会,宋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

的主题。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宋代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

健的骨力,其负面是严肃有余而灵动不足,甚而削弱了个体抒情意味。

3

表达政见,弘扬学术,其手段当然是议论,而“文以载道”则必把议

论视为写作目的,故宋人喜爱议论前无古人。除表达政见的奏议文数

量、篇幅远胜唐人外,就是那些不宜说理的传统题材,如亭台记,苏

轼的这类题材篇篇都有议论。议论还充斥在诗歌中,过多的议论削弱

了诗歌的抒情功能,甚至使诗变成押韵的语录。但像王安石的咏史诗、

苏轼的哲理诗又得益于适度的议论。宋诗那种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

强是其重要因素。

二、讲解

1、政治文化政策

①文官制度

②科举制度

2、道学与理学

①刘勰《文心雕龙》有《原道》、《征圣》、《宗经》。《原道》:“道

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②韩愈《争臣论》“修其辞以明其道”。

文档评论(0)

177****7360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宁夏三科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500MABW4P8P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