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崔传嘉.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好好学习助力抗疫空中课堂2020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习支持资源济南市教育局2020年4月

济南市2020春季延期开学网络学习资源高中语文一年级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监制答司马谏议书(2)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崔传嘉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补充:立论与驳论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第一段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启:昨日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来信】,窃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表转折]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之术多异【不同】故也。虽欲强聒【强作解说。】,终必不蒙见察【谅解】,故略上报【古今异义

:回信】,不复一一自辨【“辨”同“辩”,辩解】。重【又】念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于[在]反覆【书信往来】不宜卤【卤:?同“鲁”,鲁莽】莽,故今具道所以【..的原因】,冀【希望】君实或见【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恕也。

?第一段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同游共处、交往相好时间已经很久了,可是讨论起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是因为(我们)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即使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被(你)谅解,所以想简略地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无礼。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2.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文本探究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第二段盖儒者所争,尤【尤其,这里是“主要”的意思】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用来】见教者,以为侵官【侵犯职权】生事【滋生事端】征利【搜刮钱财】、拒谏【拒绝进谏】,以[因此]致天下怨谤也。某则[表转折,却]以谓受命于[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在]朝廷,以[把]授之于有司,不为【算是】侵官;举【推行】先王之政,以[来]兴利【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除弊【形容词作名词;弊端,有害的事情】,不为生事;为[替]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排除,驳斥】邪说,难壬人【壬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第二段译文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是)侵犯职权、滋生事端、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来修订它,(而后)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不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振兴有利的事业,铲除弊端,不算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不算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邪谄媚的人,不算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的。

?2.作者在第二段中,作者主要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这样有什么好处?文本探究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好处: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1.第二段首句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

文档评论(0)

胡老师K12教育坊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从业20余年,中学高级教师,擅长公开课PPT制作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