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x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景、内容、结果以及失败的原因。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何鲁晓夫改革。3.比较博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4.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表要求: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赫鲁晓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1964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56)(一)背景: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一)背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56)

(一)背景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急需要调整(必要性);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执政地位日益稳固(可能性);3.赫鲁晓夫敢于尝试的个人勇气(可能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56)

项目内容1.农业(重点)2.工业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二)内容:3.政治上开展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三)评价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二: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农业改革的评价]找准了突破口,但因未结合国情,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工业改革的评价]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88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