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txt.pdfVIP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txt.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

耳胀耳闭中医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耳胀耳闭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耳胀耳闭的诊断和治疗。

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等病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耳胀耳闭ErzhangErbì

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

者称为耳闭。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多有感冒史或长期鼻病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

3.1.2临床症状

耳内胀闷堵塞感,伴有听力下降。病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病久者,耳内如

物阻隔,听力逐渐下降。

3.1.3局部检查

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若反复发作,可

见鼓膜严重内陷,甚或粘连;亦可见鼓膜萎缩或钙化。

3.1.4其他检查

音叉试验及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声导抗检查示鼓室导抗图呈负压型(C型)或平坦

型(B型),声反射消失。

3.2鉴别诊断

3.2.1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有明确的异物进入耳史,外耳道检查可发现异

物,异物取出后症状消失。

3.2.2耵耳

耵耳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外耳道检查可见耵聍栓塞,取出耵聍后症状消失。

3.2.3鼻咽肿物

鼻咽肿物(如鼻咽肿瘤、腺样体肥大等)压迫咽鼓管亦可导致中耳积液,出现耳堵塞感及传

导性聋,检查鼻咽部便可鉴别。

3.2.4暴聋

暴聋亦可出现耳部闷堵感及听力下降症状,但鼓膜检查一般正常,听力学检查呈感音神经性

聋。

4辨证

4.1风邪外袭证

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

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4.2肝胆湿热证

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3脾虚湿困证

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

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4.4气滞血瘀证

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明显下降,逐渐加重,耳鸣;舌质淡暗,

或边有瘀点,脉细涩。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以通利耳窍为原则。新病多实邪困阻耳窍,病久则可兼有体虚或虚实夹杂之证。实

则应祛邪通窍,虚则应补虚通窍,虚实夹杂则应扶正祛邪,病久见气滞血瘀证者,则应行气

活血通窍。可配合外用药滴鼻、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5.2分证论治

5.2.1风邪外袭证

治法:疏风散邪。

主方:风寒偏重者,可选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风热偏重者,可选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淡竹叶、芦根、甘草。

5.2.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泻肝胆。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

5.2.3脾虚湿困证

治法:健脾利湿。

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扁豆、薏苡仁、山药、砂仁、桔梗、甘草。

5.2.4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常用药:麝香、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老葱、生姜,柴胡,香附。

5.3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适用于风邪外袭证;龙胆泻肝丸:适用于肝胆湿热证;参苓白术丸:适用于脾

虚湿困证;丹七片: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5.4药物外治

滴鼻

选用消肿通窍的滴鼻剂滴鼻,保持鼻窍通畅,利于耳窍积液排出。

5.5针灸疗法

5.5.1体针

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耳周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可取合谷、

内关等,使用泻法;脾虚湿困证,加足三里、脾俞、伏兔等穴,兼有肾虚,加三阴交、关元、

肾俞,使用补法。

5.5.2耳穴贴压

取内耳、神门、肺、肝、胆、肾等穴位。

5.6其他疗法

5.6.1咽鼓管吹张法

咽鼓管间接吹张、直接吹张或自行吹张,改善鼓室负压状态,利于中耳积液排出。

5.6.2鼓膜按摩

借助于仪器或自行鼓膜按摩,可减轻耳部症状,减少鼓膜粘连。

5.6.3鼓膜穿刺法

鼓室积液者可行鼓膜穿刺抽液,反复抽液疗效不佳可行鼓膜置管,促进中耳积液排出。

文档评论(0)

135****5548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