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域下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展望.docx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域下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展望.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2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域下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展望

林超群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联系邮箱:chaoqun197@163.com

摘要:针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城市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城市问题,建立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理论的核心是空间生产、资本循环、集体消费与城市权利这四个概念。空间生产创造城市空间形态;资本循环为空间生产提供动力并参与空间形态塑造;劳动力再生产进行的集体消费形式为空间生产和资本循环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而城市权利映射人权,强调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发展,成为理论的内在价值。四个概念“四位一体”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内在逻辑,为考察我国城镇化进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国城镇化进程受到行政权力与资本逻辑的双重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城市问题。鉴于此,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将成为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基调。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城镇化;以人为核心

一、引言

马克思曾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1]243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衡量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现代化城市经济与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其腹地起着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成为各部门经济在空间上的集合和重要纽带。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阶段性发展,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与纳瑟姆曲线第二拐点值差距逐渐缩小。2019年中国城市数量为672个,是建国伊始的5.1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5倍。快速的城市化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为市场创造消费能力,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然而,在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阻碍以及对城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传统的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弊端突出,导致在政府和资本双重逻辑支配下的城镇化建设偏离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异化为物的城镇化,引发出一系列非正义现象和尖锐的社会矛盾。[2]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合作和博弈过程中,中国城镇化是一个至为关键的方式和手段,关系着发展的方向和全局。因此在此背景下,深层把握中国城镇化基本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探索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以期实现健康可持续、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方式的改变可从根本上解决一切社会弊病,其中包括城市问题,但他们并没有专门研究城市和空间问题。这种状况使后人在现代城市问题上解释和阐述马克思主义著作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多样性。[3]282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城市危机,传统的城市理论陷入解释困境。以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大卫·哈维等为代表的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将对城市问题的思考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将城市问题放在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解释、评判和研究,建立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弥补和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大大改变了传统城市科学自身的密闭性和局限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为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理论指导价值。

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空间生产

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是空间生产理论的创造者,空间生产理论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石。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概念进行了考察,批判了传统的空间理念(将空间视为物质容器和场所),提出“(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命题。[4]由此,他建构出一个展现空间过程的三元一体理论框架:空间实践,即城市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空间表征,即概念化的空间,科学家、规划者、社会工程师等的知识和意识形态所支配的空间;表征空间,即“居民”和“使用者”的空间,它处于被支配和消极的体验地位,而资本则通过占有、生产和消费空间,最终达到增值的目的。[5]城市生产、生活在城市空间进行,而城市空间是资本逻辑的产物,因此“空间”概念是理解城镇化是资本转移方式机理的关键。

在构建空间理论中,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认为要建立空间辩证法,即既要看到空间的物质属性,也要看见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3]96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形式和组织是生产方式的产物,“空间具有政治性,空间离开意识形态或政治内容就不是一种科学对象;它总是包含着政治性和策略性空间表面上似乎

文档评论(0)

zhongshanmen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