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红楼梦第五六回读后感100字5篇范文
红楼梦第五六回读后感100字5篇范文的详细读后感参考范文,
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红楼梦》的魅力是任何着作都无法比拟的,许多伟大的人都对
红楼有着不一般的情愫,读完红楼梦,那么你知道怎么写一篇红楼梦
读后感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楼梦第五六回读后感”,下面
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203132红楼梦第五六回读后感100字1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
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
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
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
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己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
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
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
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
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
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
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
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
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
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
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
1
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
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
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
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
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可
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
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
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733066红楼梦第五六回读后感100字2
随着我阅读的章节越多,我对人物的感情也就越深。虽然说红楼
梦中描绘了很多事件的发生,但写事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渐渐
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都浮现了出来……
先说黛玉吧,看第七回时对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我是越来越讨厌
他了。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真不假。贾府仆人周瑞之妻应薛
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她。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
则表示不屑。对于自己的爱情与亲情只懂得一味吃醋难过而不懂得主
动争取。她的性子真让人捉摸不透既孤傲清高又忧愁自卑。在她的父
亲林如海过世后她的这种患得患失的性格将上映的更加明显。这样的
人最后不剩吃亏还能有些什么呢
与宝玉有着“金玉良缘”之称的宝钗为人处世方面磊磊落落,想
看宝玉的玉便直言不讳的提出来,并拿出自己的金锁与宝玉交流。莫
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成为今天流传的话语。虽
然后人有很多都批判宝钗有心计没有人情。但我觉得她至少为了爱与
2
自己争取过,虽然方式不对,但也没有伤害太多的人。
第九回的花袭人劝宝玉努力学识,孝敬父母,还真是让我很感动
的。她从小在宝玉的身边长大懂得宝玉的性格与心理。这在古代很少
有女性能如此贤明且贤惠的。这方面也看出了宝玉性格的活泼调皮,
不像封建势力低头,坚持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同时在文章里的字里
行间也能看出宝玉的聪灵觉悟。
虽然红楼里还有许多没有着重描写却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人,但红
楼梦的重要人物我已经多少有些感悟了。虽然十回的作业任务完成了,
但我不会放弃对红楼梦人物的探索……
#375134红楼梦第五六回读后感100字3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
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在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