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10.2《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正反论证。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教学重点: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正反论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文题

尊师重道、热爱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而踏入学校的大门后,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伴随着我们一生。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师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看他如何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了解背景

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因祖籍是昌黎郡望族,顾以郡望称。也称“韩吏部”,因官至吏部尚书。也称“韩文公”,因为死后谥号为“文”。

韩愈写《师说》,是因为当时士大夫读书的风气不好,都采用门阀制度。贵族门阀自认自己的血统高于寒门,贵族子弟不用从师学习,有高贵的血统就可以蔑视他人。贵族子弟不管学识怎样,最后都可出来做官。士大夫们都养成了“耻学于师”的风气,都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向地位低下的人从师学习,还会遭到别人的耻笑。韩愈为了扭转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批判士大夫之族以血统论高低的不良之风,鼓励后学从师的风尚,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齐读第一段。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从师学习?

明确: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増加力度。

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核心,是目的。道,就是儒家思想。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是一种提倡进取、鼓励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授业,指传授学业,是一种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解惑,是具体任务。从而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句话,明确的提出了从师的必要性,,从师学习的问题已不容置疑,接着就自然而然把话题引到了择师的标准上。

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句话直接指出了从师学习不看年龄,不看门第,只看学识。提倡学问面前人人平等,批判了以门第论高低的观念。

小结:第一段话提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直接指出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第三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第二段的中心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三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

第四段的中心句: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

3.像李蟠这样的人多不多?三句中心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多。作者是为了批判和讽刺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作者是在有目的的写文章。

4.齐读第二段。作者怎么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气?

明确:对比。用了三组对比(找出来,可用原文句子)。

即“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自己与孩子对比;“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之族”。

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以门第论高低、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开头用一个感叹词,增强了批判的语气和力度,令人耳目一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指出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而正因为时间之久,想要扭转这种风气就困难重重。运用三组对比,从时间的今昔对照,把矛头指向了如今的社会现实。第一组,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从师学习的态度上进行对比,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圣人就会更加圣人,而最重要的是,愚人就会更加愚昧了,从而指出当时"耻于从师"的严重性。

第二组,“爱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说明这是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遗弃,是非常不明智的反常做法。

第三组,“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之族”双方的从师态度对比,说明"士大夫之族”最后竟然连“巫医乐师百工”都比不上,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低成反比的奇怪现象,矛盾直指“士大夫之族”,増强批判力度。

5.三组对比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是否可以调换序?

明确:古今(时间)纵向对比

父母子女深浅不同(自身)(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横向对比(身份地位)

比你厉害的人,从师学习;比你不如的人,从师学习。而你却不从师学习。三组对比之间既有时间上的纵向对比,也有父母本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