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1-40-(13).ppt

(完整版)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1-40-(13).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顾儿童攻击行为的早期发展与特点;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儿童的意图认知及其对攻击行为的调节的发展;四、攻击行为的稳定性在学前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稳定性:研究发现,一个3岁的攻击性儿童,5岁时仍然是攻击性儿童;儿童在6-10岁时表现出的言语和身体的攻击能够很好地预测其在10-14岁时的威胁、嘲弄、同伴竞争等行为。另外,儿童期的攻击行为与其成年后的攻击性也具有中等以上相关。五、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大量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无论是身体攻击还是言语攻击,男性的攻击行为都要多于女性。而且在男性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男性——女性以及女性——女性之间发生的可能性。(一)生物学观点Maccoby和Jacklin认为,攻击行为的两性差异由生物因素决定。两性差异的跨文化稳定性、出现时间、跨物种相似性以及攻击行为与男性激素的相关都证明了这一观点。(二)社会性观点父母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抚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儿童的要求的差异,导致了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三)相互作用观点男女性别本身的特点与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一、文化与亚文化的影响人的攻击行为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对这种行为的鼓励或宽容程度。比如说新几内亚和中非的人群是一个非攻击的社会,而乌干达攻击性则是很高。在同一文化中,来自不同阶层的儿童的攻击行为也有所不同。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的儿童要比处于中上地位的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这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也和家庭物质资源的相对缺乏有关。二、家庭的影响

(一)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育儿方式的影响父母不正确的育儿态度和育儿方式,很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形成。相关研究:研究者访谈了13岁到16岁男孩父母的育儿态度,测量了男孩的气质特点和攻击性,发现母亲对攻击的宽容程度、对孩子的拒绝程度,男孩的活动性和冲动性,父母权威的使用,对男孩攻击的预测力是最强的。(二)家庭氛围的综合影响。一个家庭的情绪氛围能够影响子女的行为。Gerald Patterson及其同事,通过观察高攻击性儿童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发现,高攻击性的儿童通常生活在能够培养敌意和反社会行为的家庭环境中。Patterson提出用控制型家庭环境来描述这样的家庭,即家庭成员之间经常相互激惹,并且把攻击性或其他反社会策略作为应对这种不良体验的方式的家庭环境类型。成员之间不断的负强化使得这种相互间的控制得以固化。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1、宣泄假设宣泄假设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接触传媒中的攻击行为来宣泄内部的攻击驱力,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就不再出现攻击行为了。2、社会学习假设与宣泄假设相反,社会学习假设认为,大众传媒对暴力的宣传,只会唤起儿童的攻击欲望。媒体中的暴力行为还会教会儿童各种他们原本不知道的攻击行为。最后,故事情节中人们对攻击行为的许可会降低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力。3、媒介暴力的去敏感化作用媒介暴力不仅会鼓励儿童的攻击行为,同时也会增强儿童对现实生活中攻击行为的耐受能力,即去敏感化假设;研究结果发现:接触媒介暴力的儿童,对真实的攻击行为的情绪反应变得迟钝,甚至认为攻击行为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担负什么责任。4、假设检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长时间地接触媒介暴力,会鼓励儿童的攻击行为。相关研究(不能作出因果解释)追踪研究(仍属于相关研究,不能作出因果解释)实验室研究:基本逻辑是儿童看了攻击电影后,如果有机会,都会表现出攻击行为。18个实验中有16个都证明了这个结果。也有研究者批评实验室研究缺乏生态效度,不能等同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现场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与他们看什么节目密切相关。结果表明,长时间地接触媒介暴力,会鼓励儿童的攻击行为。没有证据证明,接触媒介暴力可以使儿童通过宣泄来降低攻击的冲动。小结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攻击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文化与亚文化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

文档评论(0)

153****77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