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内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pdf

3以内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以内减法教学反思

3以内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

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以内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欢迎

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3以内减法教学反思1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

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

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

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

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

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

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

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

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

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

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

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

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

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

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

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

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只要学生

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

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

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

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

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

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

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

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

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

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

方法来估算。

3以内减法教学反思2

新课标比较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尤其应从小学的低年级开始培

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回顾整节课,有以下几点疑惑:

1、估算算式的格式不知道怎么写,书中没有介绍“≈”,是让学

生直接写“190+220=410”,还是写“192+219大约等于

190+220=410”这种半文字半算式的格式?

2、本课的教学与例3、例4是同一个教学情境,既然是500个瓶

子送一次,那么前两周的520个,就还有20个多出来剩下的,本课这

20瓶却又忽略不计了?我们两个班都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对于学

生这样的疑问该怎么处理?

3、估算是会估算了,但学生纯粹是为估算而估算,写明是让你估

算的,有些学生是先算出准确答案,再给准确数找个近似数就算是估

算了,多数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去算,但如果不是估算而是普通的计

算题,却没有一个学生会用估算去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以内减法教学反思3

新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在万以内加减法中穿插了估算的应用,

让学生对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收银员收多少钱?”和“爸爸要带多少

钱?”这就考查学生对估算与精算的理解与应用。这个也让我想起吴

正宪老师的《估算》,在课尾处,她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大约带

50元钱,那我们就付50元钱吗?”产生分歧后明确:付多少钱要准

确算,这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与这样的生活

经验之上

文档评论(0)

nicechun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