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谈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pdfVIP

谈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

作者:倪燕敏徐昕宁潘家骏吴彬尔刘甘宁赵素文

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11期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众多“非遗”文化的摇篮。濒临东海,自然

资源丰富,气候湿润,蚕桑业发达,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温州纺织工艺发展提

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发绣和蓝夹缬技艺。一

直以来,它们都在温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工业化发展,城市相

关文化产业政策变动等原因,两种“非遗”在不同程度的限制下走上了迥然相异的发展道路。本

文将对蓝夹缬与发绣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现代化举措,为“非

遗”传承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夹缬起于秦汉而盛于唐宋,发绣源起盛唐,二者在唐朝开放的外交政策和多元的文化背景

下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今同列“非遗”名录。藍夹缬与发绣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

亟待人们一探究竟。

(一)蓝夹缬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2年)释“夹缬”:“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样

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

等丝织物叫夹缬‘’。”而把一块白布夹入花版中,在装满靓青染缸里几经浸泡、氧化,出缸后白

布上印有花鸟虫兽等吉祥纹样,成品则称为“蓝夹缬”,这种技艺被称为蓝夹缬技艺。

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常被唐代文人雅士用文字描摹,如

“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唐·白居易《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八年寒食日池东小楼》),

“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唐·李贺《恼公》)等。在唐代,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

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由彩色向蓝白双色转化,至今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

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靓青打制以及夹缬印染。通俗讲,夹缬就是两块刻有花纹且

互相吻合的花版,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液无法渗透花纹突出部分,却能通过凹进部分进行染

色,与字模印刷刚好相反。如图案1,一般为蓝底白花,色彩调和,对比强烈。在民间,蓝夹

缬又以图案为名,“百子”“龙凤”“状元”以及“戏曲”都是夹缬典型的图案题材,其中“百子被”“龙

凤被”“状元被”蕴涵喜庆祝愿、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白头偕老之意。“戏曲被”中的戏曲纹样

数量庞大,剧种主要涉及永嘉昆曲。蓝夹缬也是我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

一孤例,同时也极大推动了昆曲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虽早先蓝夹缬为温

州地区婚嫁必备品,但因时代发展与新兴纺织品的冲击,蓝夹缬慢慢退出大众视线,演变成民

俗馆里传统生活的凭证与象征。2011年,蓝夹缬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温州发绣

发绣,是一种以人的头发做原料的传统刺绣工艺。发绣以头发为线,细针密绣,制作精细

耗时,能长久保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发绣最早可溯源至唐代上元年间,唐代佛教盛行,

许多贞女信妇以发代线,在缎布上绣如来佛祖和观音等画像,以示虔诚之心。后在宋、元、

明、清均有发展。近代发绣一度失传。

近几十年来,温州发绣在各个方面均有所创新:前有魏敬先开创人像绣题材,开启“发绣

外交”之路,后有孟永国开拓乱针绣的技法、始创彩色发绣、改造装裱和刺绣工具,最终研究

形成单色发绣、彩色发绣、做底补色这三种创新性技法,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发绣的传承与发

展,打开温州发绣在世界的知名度。魏敬先先生曾为首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绣制的《荷兰女王》

(如图2)是单色发绣的代表作之一。此幅作品运用施针、交叉针等针法,在素描明暗原理的

基础上,通过针脚的疏密与铺垫实现画面的立体逼真,突显荷兰女王优雅亲和的气质。孟永国

先生的《丝语廊桥》则以不同人种的头发为绣线,利用发丝的天然光泽,结合彩色发绣法和做

底补色法,打造画面的明暗美感,营造廊桥静谧庄重的氛围。温州发绣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与

艺术精神,如魏敬先先生曾受温州市委所托为南怀瑾先生的母亲绣的人物绣像——《南太夫

人》像,在感动了南怀瑾先生的同时也为金温铁路带来5亿元的发展投资。

1991年,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成立了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2年更名为温州

市发绣研究所,专事发绣的传承与发展工作。2013年,温州发绣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夹缬与发绣,虽一度衰落近于消亡失传,但都在近年的再研究中得到

文档评论(0)

135****8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