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欣赏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点面结合”,

根据对象选择叙述重点的

写作知识。

2、此文较长,通过概括梳理内容,训练学生长文短读的能力;本

文的主题有不同的解读,

学生通过思考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感知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验,深入体

会文章的情感,了解名人

的成长足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揣摩精彩的语句和片断,探究主题。

[教与学的过程及其指导]

一、生活导入,存疑激趣。

绍兴的鲁迅故居大家去过吗?去过鲁迅故居的一定对百草园记忆

尤其深刻,因为它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实在反差太大了!凡是探访过

百草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失望,一个很小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的小荒园,实在毫无乐趣可言。可是百草园在鲁迅笔下却是那么的丰

富多彩,那么的引人入胜。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作怪?同学们能给

出合理的猜测吗?(提示:儿童的好奇心和玩乐的兴致,儿时的鲁迅

的敏感和细腻;鲁迅的散文基本是在中年后回忆以前,所以记忆中的

童年特别美丽动人,就象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我有

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

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

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

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

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此

处可以介绍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我们自己也同样如此,记忆中

的东西总要美一点。

想到鲁迅,我们一定首先想到一个眉头紧锁、严肃深沉的思想者

形象,但今天我们要看到的是一个很淘气顽皮的儿时的鲁迅。我们就

一起来看看鲁迅是如何来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的。

(补充材料,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鲁迅先生在

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

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一切还

是那么清晰可见,这“朝花”的鲜丽,也正体现了“夕拾”的厚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儿时的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了

七年。当时的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和《旧事重提》的其

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而《百》是一篇传统课

文,也是我们那时的教材。)

二、提挈脉络,了解内容。

1、[提问]: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已经表明

了文章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找出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情感

倾向。

提示: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

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

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其中有种无可奈何的语气。

2、[提问]: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提示:写某种环境中的生活记忆比较难写,以细节串联会过于细

碎,泛泛而谈又显得空洞。而作者的处理是别具匠心的:“百草园”

部分侧重写景和叙事,“三味书屋”部分侧重写人。

3、[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各有什么感受?

(强调从原文中找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三、精读“百草园”部分。

1、百草园是个怎样的园子?(找出首段中的关键词,并思考其中

的矛盾之处)

第一自然段中的“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与“确凿”

是否矛盾?“荒园”和“乐园”是否矛盾?

提示:可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理解。这句话是“夕拾”,

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

动人之处,现在看来百草园不过是一个“确凿”的荒园而已;“似乎”

一词是由于作者与百草园的最末次的相见“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上

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表明“时间的流逝”带来的一些景致的模

糊;另一方面从儿童的视角来看,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为下文甩

出一个“线头”。

2、朗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百草园的无限乐趣,了解儿时鲁迅的性

格特点,欣赏作者“点面结合”的写

文档评论(0)

162****65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教师爱数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