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docxVIP

湖南省怀化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0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

考生留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团聚”戏剧的结局模式,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结构话语,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社会心理的共同体现。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确定的”“在确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都表现着社会的心理。”

王国维认为中国悲剧文学的这种情节结构模式“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红楼梦评论》)。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国民性缺失的问题。这些观点,都是在特定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在今日,我们不得不重新谛视这个问题。其实,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戏剧“大团聚”结局产生的缘由。

首先,源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地理上的特点、古代社会长期的封建统治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的方式,养成了华夏民族适应性、听从性、依靠性以及被动性、保守性和稳定性的民族心理。与此同时,受到儒、道、佛思想文化的熏陶,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第一,“尚圆”心理。对“圆满”的痴迷是一种世俗之性。表现在戏剧中,就是以苦开头,以乐结束;以悲开头,以喜结束;以顺境开头,以逆境结束相互转化的圆形结构,在戏剧作品结尾,洋溢着深厚的“乐”和“喜”的“大团聚”色调。其次,“中和”之美。与西方人性格不同,中国人强调“中庸”之美,强调对立面的均衡与和谐,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儒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第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应用到“大团聚”的问题上,就是前世没有了结的恩怨,导致了今世的相互牵扯。

其次,源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补偿”心理与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戏剧必令“生旦当场团聚”才肯放手,这是不愿正视现实、不愿正视苦痛的表现,是自欺欺人的国民性的体现。这是从指责家的角度来说的,职业指责家通常都是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这种制高点要求人们有较高的心理推断实力和反抗实力。事实上,一般的老百姓生活在被无奈和苦痛包围的现实中,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享受,而“大团聚”的结局符合他们的审美须要和观赏习惯,符合他们以消遣、消遣为目的的看戏动机,以此来缓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苦痛和熬煎。

因此,剧本要流行于世,就必需迎合观众的心理,不能违反观众的愿望。戏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必定要以观众的喜恶作为自己的评判标准。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要以民间的眼光对剧情发展进行谛视,争取一般戏剧观众的关注和理解,突出其世俗性和大众品位。作品脱离了接受者和市场的需求,必定导致文学创作的失败。

(摘编自杨雪《论中国戏剧的大团聚结局》)

材料二: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这种直观的沟通形式使得剧作必需关注大众品位,只有符合大众品位,剧作才能被认可,作品与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假如一个剧作家因为没有顾及观众的接受而创作出了其他结局的作品,他可能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但有可能会受到观众的排斥。这可以从闻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表演经验窥见一斑,谭鑫培善唱悲剧,不仅他所唱的戏被骂为“亡国之音”,而且连自身也被人攻击。所以,作家为了作品德世,必需迎合大众品位。既然大众宠爱大团聚,剧作家就应当乐于去描写大团聚,即便忠于生活的真实,写出了现实中的冲突,写出了悲剧,也要记忆犹新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

始困终享、始离终合的大团聚结局,并不是哪儿提出来的统一要求,而是只有这样,观众才看得舒适。闻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有一次演出明传奇《清风亭》,天立刻要下雨,戏院主为了照看观众早点回家,演到张元秀夫妻惨死时就打算收场,没想到观众不干,非要看到做官不认父母的张继宝死在台上不行。于是,只好匆忙演出雷击张继宝。此时大雨倾盆而下,观众跋涉于泥泞之中,但是他们感到非常满意。可见脱离了这样的大众品位,戏剧便没了观众,没有了观众,戏剧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大团聚是美妙的,人人都希望大团聚。既然“团聚之趣”能在一个时代这样盛行,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也是合适的。“自欺欺人”的国民性也好,乐天精神的体现也好,这都是戏剧探讨者的指责术语,无法从根本上掩蔽这种客观文学现象的存在。应当说,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一般接受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寄予着他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美妙将来的憧憬。因此,对于这样的艺术结构,不能简洁地用一种既成的传统观念来抑制,那是对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背离。

(摘编自刘荣琴《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曲大团聚结局浅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文档评论(0)

159****31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