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专家讲座.ppt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发觉;直至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判定,发觉该病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一样,该病开始时被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GE)。

近年来研究发觉,有蜱类存在地域,往往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比较高。另外,有些哺乳动物也可能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储存宿主,比如美国发觉白足鼠、白尾鹿,欧洲红鹿、牛、山羊等。而我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美国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年发病率为1.4例/百万人,60-69岁年纪组发病率最高。我国安徽省也于发觉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从发病率高峰月份情况看,夏季蜱活动频繁月份(5月-10月),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率较高。;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呈球状多型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主要寄生在粒细胞胞质空泡内,以膜包裹包涵体形式繁殖。用Giemsa法染色,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包涵体在胞质内染成紫色,呈桑葚状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主要侵染人中性粒细胞。;电镜下无形体包涵体;流行病学;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试验室检验;如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效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在有蜱活动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血液、体液。;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烧(多为连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1.血常规及生化检验

(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降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2.血清病原学检测

(1)??性期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抗体阳性。

(2)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4)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且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同源性达99%以上。

(5)分离到病原体。;(四)诊疗标准;鉴别诊断;(四)与发烧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倾向内科疾病判别: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降低性紫癜,粒细胞降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可经过骨髓穿刺及对应病原体检测进行判别。

(五)与发烧伴多项酶学指标升高内科疾病判别:主要是免疫系统疾病,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可经过本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进行判别。

(六)其它:如支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药品反应等。;治疗;(二)普通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分够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进全身机能状态、提升机体抵抗力。;(三)对症支持治疗

(四)隔离及防护

对于普通病例,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防护。在治疗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病人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消毒处理。

;(五)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试验室检验指标基本正常或显著改进后,可出院。

(六)预后

据国外报道,病死率低于1%。如能及时处理,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如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效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易造成死亡。;谢谢!

文档评论(0)

181****48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