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VIP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8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考生相关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全部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视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不但你自己可以默察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目的,要吃饭才拿起筷子来,要肚子饿了才吃饭……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你也可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么?”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说明。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

②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限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依据,这依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意了,我们会因之觉得开心,欲望不满意,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适。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同时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含有动的意思,这里有股劲,由不舒适而引起的劲,他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惊慌状态”,表示这状态是不能长久,必需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意。欲望—惊慌—动作—满意—开心,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③欲望假如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限制,它必需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①当然,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有许多的。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不错,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分是富有思维和理性,理性指导下的行为具有了目的性。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说明行为时把人类理性的作用夸大了,成了泛目的化,将目的注入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在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年头,行为主义正在盛行,对理性和目的论的反思在中国学界还没有得到留意。

②费孝通指出欲望是取舍的依据,因为“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像上面所说要这样那样的‘要’”。这是个心理学词汇,当然也是我们日常的用语,而且这“欲望”时刻不离我们。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总之已经不是人了。这个“要”,这个“欲望”引导着人的行为,得到满意了就开心,得不到就不舒适。

③费孝通先生通过比较分析中文“要”和英文“want”,给出了一个过程公式“欲望—惊慌—动作—满意—开心”,但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欲望也有可能得不到满意,有些欲望还必需抑制,不然这个世界会很混乱。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人类总是有所为而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

B.“欲望”时刻不离我们。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内含着不舒适而引起的劲,即“惊慌状态”。

C.“欲望一惊慌一动作一满意一开心,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可见,“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依据,人类应当依着欲望做事。

D.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分是富有思维和理性,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有目的。这种“泛目的化”的观点,是现代科学夸大人类理性作用产生的。

2.下列对材料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①段末句“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是结论,与开头一句呼应,全段采纳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

B.材料一,第②段先从意志和欲望两个维度,后又从英语want词义的角度,多方面阐释了“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这一观点,采纳了分析说理的方法。

C.材料二,第①段“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奇妙借用学界的探讨成果指出“目的论缺陷”,这是举例说理的方法。

D.材料二,第②段“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从反面着眼,采纳假设说理的方法,论证“欲望时刻不离我们”的观点。

3.顾名思义,陈心想的《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对话。阅读两则材料,说说材料二是如何与材料一对话的?对话的结果如何?

【答案】1.C2.C

3.①就“行为的目的性(动机)”与“欲望”两方面进行了对话。②前者,材料一认为“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材料二认为“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后者,材料一认为“欲望获得满意,欲望—惊慌—动作—满意—开心,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材料二认为“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③这两方面,材料二

文档评论(0)

139****1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