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1.pptVIP

  1. 1、本文档共1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讲:傅清平目录第一讲:什么是计算机文化第二讲:计算机的发展史第三讲:计算机的应用及分类第四讲:计算机系统第五讲: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第六讲:计算机安全第七讲:多媒体技术第一讲:什么是计算机文化

国际上有关“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80年代初。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首次提出。我们国家在1982年进行了相应的试点,并逐步大、中、小学中推广普及。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普及教育。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与能力(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第二讲:计算机的发展史在宋代,我们的祖先又发明了珠算盘,后来有了珠算口诀—“软件”1642~1644年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设计并制成了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加法机,他的这台机器用齿轮作为主要部件,用手摇动并用手控制。1671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设计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二进制位的手摇计算机,1673年制成样机,它的主要部件也是齿轮。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了,这台机器简称为“ENIAC”,是由美国陆军兵器局出资由弹道研究所出技术研制成的。主要应用于弹道计算。当时的ENIAC机仅用30秒钟就出色地完成了从发射到击中目标飞行了一分钟的弹道计算,于是喧嚣一时,被称为“比子弹还快”的超人。这台电子计算机用了18000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70000个电阻,6000多个开关,耗电150千瓦,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30吨。运算速度每秒钟5000次,比当时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ENIAC特点:使用十进制程序程序与计算两分离程序指令存放在机器的外部电路里,需要计算某个题目,必须首先用人工接通数百条线路,需要几十人干好几天之后,才可进行几分钟运算。“错误(bug)”和“排错(debug)”的起源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著名人物

----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数学家冯·诺依曼(J.VonNeumann),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6岁能心算8位数除法,8岁学会微积分,12岁读懂了函数论。1945年6月,冯·诺依曼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报告明确规定出计算机的五大部件,并用二进制替代十进制运算。“存储程序”,以便电脑自动依次执行指令。人们后来把这种“存储程序”体系结构的机器统称为“冯·诺依曼计算机”。1951年,冯·诺依曼主持的EDVAC计算机宣告成功,它不仅可应用于科学计算,而且可用于信息检索等领域,主要缘于“存储程序”的威力。EDVAC只用了3563只电子管和1万只晶体二极管,以1024个44比特水银延迟线来储存程序和数据,消耗电力和占地面积只有ENIAC的1/3。

电子计算机发展根据构成的元器件来划分,可分为四个时代: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主要元件是电子管运行速度:每秒几千次~几万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主要元件是晶体管运行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软件:ALGOL60,FORTRAN,COBOL等程序设计语言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0主要元件是集成电路运行速度:每秒几十万次~几百万次软件:BASIC,操作系统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主要元件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行速度:每秒几百万次~亿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