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pdfVIP

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摘要:知音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性概念范畴,具有深厚的

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了在文学

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现象,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两方面积极探讨了知音难求的原因,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

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

法和标准。((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进行探索的轨

迹,对于今天人们正确批评鉴赏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音;批评;鉴赏;六观

一、“见异,唯知音耳”

“知音”这一概念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本味》:伯

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日:“善栽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知音”

的本意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领悟。由音乐欣赏推而广之,文学鉴赏

中的知音,就是欣赏者对被欣赏者的作品的认知、认可和体察作者文

心所引起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刘勰本此命篇、立意,写出了《文心雕

龙·知音》。

从《知音》篇的标题可知刘勰意在强调批评当理解作者用心,

以“知音”喻对文章及作者的真正理解者。刘勰在开篇即感慨道:知

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自古知音

难求,知音之叹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曹丕在《与吴质书》

说到:“昔伯牙绝弦钟期,仲尼覆酞几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

之莫逮”;陈子昂则在《与东方左史虫修竹篇序》感慨:“故感叹雅制,

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他在长安碎琴卖文之举其

实也是一种以乖张行为寻求知己的特殊形式。

二、“执一隅之解,拟万端之变”

古代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文论家的认可及公正的评

价有着如此强烈的期待,如此多的作家反复慨叹知音的难遇。那么,

当我们面对古代作家的作品时,如何去解读、诊释、鉴赏、定位?刘

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刘勰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知音难求的原因,即客观上的

“文情难鉴”和主观上的“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客观上,“文情难

鉴”,读物的本身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内容不一,体式繁多,方法

多变,风格各异。而读者只能领略那些和自己见识相近,情味相合的

读物,不可能把所有作者的各种文章都作为自己的阅读对象。“慷慨

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

而惊听。”读者各以自己的爱好去进行阅读活动,结果是“会己则暖

讽,异我则沮弃。”合于自己阅读兴趣的就赞赏,否则就弃之,“东向

而望,不见西墙”,终得不到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认识。

“文情难鉴”与“知多偏好”即客体的复杂性与主体的局限

性形成尖锐的矛盾。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能做到不从主观

成见出发,透过文字符号组成的文学语言去体察文情,这是批评鉴赏

的关键。摒弃主观的好恶秉持公心,对文学作品作出全面而恰切的评

价,是非常重要的。

主观方面则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贵古贱今”。这种立场和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所传,继之

者积而成习,成为读书人的通病。文学史上无数次类似明朝前后七子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盲目复古,更可以说明这种贵古贱今的心

态作祟对文学批评乃至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崇己抑人”。“文人相轻”的陋习造成了文人的贡高我慢,

阻碍了他们对作家的真诚理解及对作品的客观评价。曹丕在《典论·论

文gt;开篇论云:“文人相径,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

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有此观念,自然如一

叶障目不见泰山。班固作为学者文人,“才实鸿懿”,但也因此更容易

“崇己抑人”。

“信伪迷真”。刘勰认为这种错误偏向,是“学不逮文”,即

学识不够、识别能力不强而产生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也指出

过这种毛病。“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

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低诃文章,掎摭利病。”

自己没有一定的修养和学识,评论作品就识别不出真伪美丑,轻言妄

谈,没有不出毛病的。所以刘勰说“至于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

称史迁著书,谙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

负消,况乎文士,可妄谈哉!”

三、“知音其难哉”

文档评论(0)

135****35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