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挑战.pdfVIP

智能电网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挑战.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智能电网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挑

摘要:近年来提出的透明电网,目标是获得电网的全部信息,让电网的信息

透明化,以实现更高的智能化,因此其建设也是以智能传感为基础。近年来,在

信息领域出现了一个热点名称——智能感知,随后这个词迅速进入电气工程领域。

相较于智能传感,智能感知添加了“知”的内容,结合人工智能,使得传感技术

更加自动化、拟人化。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感知﹔研究现状;挑战

“三型两网”是我国近年来电网发展的战略计划,其中“三型”指的是枢纽

型、平台型、共享型,“两网”指的是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物联网。“三型”是

目标,“两网”是抓手。相较于泛在电力物联网,坚强智能电网更倾向于基础设

施的建设,更贴合于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初期的现状,在国家电网建设中处于更为

重要的位置。然而,为了电网运行更安全、管理更精准、服务更优质,需要在坚

强智能电网的基础上,开展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将云平台、大数据与电力系统

相融合,实现能源互联。不论是坚强智能电网,还是泛在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

都是重要的建设基础。

1智能电网与智能感知

智能电网(smartgrid)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电力研究学会(ElectricPower

ResearchInstitute,EPRI)于2001年提出,并于2003年将未来电网定义为智能

电网。从提出以来,智能电网的概念几经变化,目前有多个版本,尚无统一的定

义。例如:清华大学卢强教授认为,智能电网就是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智能

电力系统;梁卫国教授认为,智能电网是用数字信息技术来优化电能质量的电网。

尽管定义不一,但智能电网建设的主导思想基本相同,都是期望通过数字化信息

网络系统将能源资源(煤炭、水力、光能、风能等)开发、输送、存储、转换(发

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服务、储能与电力能源终端用户的各种电气设

备与其他用能设施连接在一起,通过智能化控制手段实现精准供能、对应供能、

互助供能和互补供能,将能源利用效率、能源供应安全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将

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环境可接受的程度,使用户成本和产业投资达到合

理的状态。

2智能电网中智能感知技术存在的挑战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迅猛,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但整体而言智能

电网中的智能感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的挑战,包括业

内对智能感知的认识、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系统的构建与性能评价、电网的故

障发展机理与状态表征、信息传输与大数据处理等。

2.1对电网智能感知的认知

电网的感知系统主要是为电网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本身不直接产生效益,

或者说产生的效益相对有限。从近年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立项项目来看,电

网企业目前对感知系统的建设已经非常重视,但项目的长期落实可能还会受到传

统观念的冲击,特别是实施部门、团队负责人对智能感知的作用的认知。如果无

法彻底转变观念,那么智能电网的建设将受到极大影响。

此外,人们希望使用电子设备能像使用手机一样简单,但是对于电网的智能

感知系统来说,这是不太现实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手机的应用环境和人们用手机

的习惯等相对而言非常接近,而感知系统的应用环境和及其性能要求则千变万化。

例如,水力发电机转子和定子间距的监测、火电厂锅炉风门开度的监测均属于间

[1]

距监测,但前者所处的环境电磁场非常强,后者则属于高温多尘环境。间距测

量方法包括电容法、电感法、光学法等,显然前者不可以采用电容法和电感法,

因为这⒉种方法受环境电磁干扰严重;而后者则由于高温与灰尘环境,不便采用

光学法和电容法。此外,即使工作原理相同,传感器的型号也千差万别,性能指

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智能电网应用中,要求技术开发人员既要熟悉现场环境,

又要熟悉检测所用传感器的原理、性能指标要求等,否则可能导致感知系统配置

错误,带来的后果将非常严重。例如,如果选用涡流传感器监测发电机转子和定

子间距,由于涡流传感器本身产生的磁场远比环境磁场弱,监测的结果基本是错

的,那么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转子位置调整的结果也是错的,一旦发生转子和定子

剐蹭,则机组报废,而由此引发的大停电所带来的损失远比机组报废的损失更大。

由此可见,智能感知的应用可大幅提升“两网”的性能,同时对技术人员的

文档评论(0)

159****38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