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拓展.doc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拓展.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拓展

———福贡县第一中学杨豪

摘要: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热点。如果我们从本质上揭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内涵,那么,不仅会给我们提升对数列特征的学习有所帮助,也会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好处。

关键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项性质·拓展

从特殊入手,研究数学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推广到一般是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我们下面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项性质出发,推导出其角标性质。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认识,

一、内容介绍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数列中任意序数和相等的两项之间的关系。

〔一〕等差数列中项

1、概念与内容

由三个数a、A、b组成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即2A=a+b或A=·

2、拓展与提升

假设等差数列中的项、、、〔p、q、r、s〕且满足p+q=r+s,那么有+=+成立。

即等差数列中任意两项序数和相等的两项的和相等。

3、证明其性质。

假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首项为,且p、q、r、s,于是有,=+(p-1),=+(q-1),所以,+=2+(p+q-2)d,

同理可得,+=2+(r+s-2)d。

因为p+q=r+s,所以+=+·〔Ⅰ〕

〔二〕等比数列的中项

1、概念与内容

假设在a与b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a、G、b都为非零数〕。即=ab或G=·

2、拓展与提升

假设等比数列中的项、、、〔m、n、r、s〕且满足p+q=r+s,那么有.=.成立。

即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序数和相等的两项的积相等。

3、证明其性质。

假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q,首项为,且m、n、r、s,于是有,=,=,因此.=

同理可得,.=..

因为m+n=r+s,所以.=.(Ⅱ〕

我们把〔Ⅰ〕、〔Ⅱ〕称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

〔三〕应用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宗旨就是要从特殊和外表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再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处理教材中的练习与习题

1、是等差数列

〔1〕2=+是否成立?2=+成立吗?为什么?

〔提示:5+5=3+7=1+9〕

〔2〕2=+〔n1〕是否成立?据此你可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n+n=(n-1)+(n+1))

〔3〕假设2=+〔nk0〕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n+n=(n-k)+(n+k)〕

2、是比差数列

〔1〕=.是否成立?=.成立吗?为什么?

〔提示:5+5=3+7=1+9〕

〔2〕=.〔n1〕是否成立?据此你可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n+n=(n-1)+(n+1))

〔3〕假设=.〔nk0〕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n+n=(n-k)+(n+k)〕

三、解决高考中的数列问题

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来解决高考问题,能够使我们的考生事半功倍,增强考试信心。对指导复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

1、如果等差数列中,++=12,那么,++…+=

〔A〕14 (B)21(C)28 (D)35

(提示:+=+=2)

在等差数列中,+=10,那么的值为:

〔A〕5 (B)6(C)8 (D)10

(提示:+=2)

是比差数列,是它的前n项和。假设=2,

且与2的等差中项为,那么为:

〔A〕35 (B)33(C)31 (D)29

(提示:由==2=2,再由+2=2×=,===,从而可知=16,进一步可求得)

当然,这一局部内容仅仅是高中数学内容的冰山一角。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钻研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趋于成熟,我们应该着手于加强高中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反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真正把他们从学习“苦海”中解救出来。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心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数学〔高中必修〕,2006年6月第

版.[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J]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说明:本文在2010年云南省第六届教育教学论文研讨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因此,该文在2010年云南“教育研究专辑”中得到发

文档评论(0)

147****42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认真 负责 是我的态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