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docxVIP

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综上所述,《大一统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作用》的主题旨在通过阐述大一统精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如何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具体实例,揭示大一统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这一论述强调了大一统精神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思考大一统精神内涵的机会

第PAGE2页共NUMPAGES13页

第PAGE

第PAGE1页共NUMPAGES13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

1.(2024·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克林德碑之变迁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决定宣战,并照会各国使节,让他们在24小时内离京。德国公使克林德拒不撤离,反而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当他乘轿带领士兵路经东单牌楼北面时,与巡街的清军发生冲突,克林德从轿内开枪,军官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被击毙。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1901年8月,清政府派醇亲王魏让签士臣.赴德国赔礼道歉。从1901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清政府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克林德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

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战败投降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胜利消息传来,人们认为克林德碑是国耻,就把它拆除了。这时候,协约国责令德国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1952年10月2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为此把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

——摘编自王森《奇耻大辱——克林德碑的由来和变迁》

以历史观察员的身份,围绕“克林德碑”变迁这一主题写一则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讲解】示例“主题:克林德碑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变化。

解说:克林德碑的变迁是20世纪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19世纪末20世纪初,贫弱的中国不断遭受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打死一事说明当时中外民族矛盾特别尖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克林德碑”的建立表明政府的软弱和国家的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得以将“克林德碑”改为“公理战胜坊”。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追求和平民主的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也赢得了爱好和平民主国家的支持,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了“保卫和平坊”。

总之,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影响着克林德砷的变化,这一变化也映射出中国发展、民族复兴是时代的使命。

(从“克林德碑”、“公理战胜坊”和“保卫和平坊”的任意角度或整体解说皆可)

2.(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主张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著名诗句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从古到今,中国的有识之士都竭力宣传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统一、团结和安定,中国人民对于那些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总是称颂不已,众口皆碑;相反,对于那些制造矛盾坚持分裂的人,总是视他们为国家、民族的罪人,永远谴责和唾弃他们。可见主张大一统,已经成为皇帝和百姓、官员和布衣的共识。绝大多数的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只有江山一统,才能国泰民安。

--摘编自杨松华著《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提出论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讲解】示例

论点:大一统精神有利于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论证:大一统精神是国家理念的主流思想,是国家统一,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古代中国,在大一统精神的影响下,建立起汉、唐等封建王朝,这些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在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大一统精神的鼓舞下,无数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谋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自强。在现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这一大一统精神,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结论:大一统精神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彰显。

3.(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文件

内容

1928年

《井冈山土地法》

第一条,土地的分配方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第四条,土地分配的数量标准: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42年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第二条,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是赞成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