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18个文言虚词汇编.docx

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18个文言虚词汇编.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不翻译或者翻译成“又”。

判断是否并列两步走,当遇到A而B结构时,先判断AB是否为同种性质的东西,再看A而B换成B而A是否影响句子的表达,如果为同种性质且不影响,即为表并列。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超然客公众号

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十二章》)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代词,第二人称,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课内强化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

3.温故而知新。《论语》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5.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1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1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1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案】

1~2连词,表承接,译为“来”“就”“然后”,或者不译。

3~6连词,表并列,译为“和”“又”“并且”。

7~8连词,表转折“却”,译为“然而、却”。

9~10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

11~12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

13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4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15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16-17代词,释为“你(们)、你(们)的”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哉——为什么呢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放在名词前面,翻译为“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翻译为“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放在形容词前,“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三)课内强化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2.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0.何以战?《曹刿论战》

1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答案】

1.疑问代词。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疑问代词。译作“哪里”,译时“何”要后置。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4-6:疑问副词,译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