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汉巧遇洞庭红.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第一篇,小

说分为“入话”和“正话”两个部分。入话是话本小说中的一种结构。以

引子的形式,用于每篇话本之首。体裁不一,多为诗词韵语或小故事,是

说话人在叙述正文之前,为了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后

代拟话本亦沿用之。“入话”里写宋代汴京经纪行的金维厚辛勤经商,积累

下来的银钱除了维持生计之外,把银子放在家中存起来。当他七十岁大寿

时将八大锭银子分给四个儿子,没人两锭。孰料银锭作怪,竟辞别他自往

王某人家去了。“正话”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故事:明朝苏州人文若虚,卖扇

子却碰上阴雨季节,扇子因天气而霉变,导致文若虚“本钱一空”。并且,

“频年做事,大概如此,不但自己折本,但是搭他作伴,连伙计也弄坏了。

故此人起他一个混名,叫做‘倒运汉’。”后来在一伙商人的帮助下,他带

着几篓“洞庭红”的橘子出海,到吉零国卖了八九百两银子,归途中泊船

荒岛,他独自登岸,捡到一只大龟壳,带着龟壳回到福州,被波斯商人用

五万两银子买了去,成了一个富商,从此转运。这就是话本的大体故事情

节。

看完这篇拟话本,其中所涉及的有许多元素:海外经商、波斯商人、

商人等等,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状况和商业繁荣的景象。除此之外,作

品还成功的刻画了文若虚这个商人的形象。与中国古代向来提倡以农为本,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同,明代中叶社会上对于商业的评价越来越高,海禁

开放,允许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所以在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到明代时的商业

贸易情况,也正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才有了文若虚的商人故事。古

代常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而士、农、工、商四类之中

商人的地位又是最下等。小说中的文若虚在海外经商获重利之后,周围的

张三等人对他的崇拜和羡慕可见明代市民百姓阶层对海外贸易的极大兴

趣。追逐利润,不顾风险,投机取巧,牟取重利即是成功。

在这篇小说中,文若虚是一个“生来心思慧巧,凡事一做就能,一学

就会。琴棋书画,吹弹歌舞,件件粗通”的人。他不用心去经营生产,所

以坐吃山空,才萌发了去经商的意愿。但经商又次次失利,被人称为“倒

运汉”。但是文若虚并不是就此丧失信心,而是孤注一掷的选择出海,最终

成功转运,赚了大钱。文若虚的成功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呢?他的成功又反

映了什么?

首先,文若虚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而是一个聪颖机智之人,这是

他成功的一个基础。其次,文若虚不像其他商人一样贪婪无厌,而是知足。

在卖给波斯胡的大海龟壳时,他没有提出更高的价格,而事后发现珍珠是

更是没有发难。最后,小说中的一种“命”的观念造就。小说中处处透出

“命”的概念。从“入话”的金老汉到文若虚的倒运及至他的转运,体现

出一种“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观念。文若虚的成功不仅

在于运气,更是有他的自身品格促进的。

“内中一人说:“只是便宜了这个回回,文先生还应该找他要些添补才

是。”文若虚说:“不要不知足,你看我,原来是个做什么生意都折本的倒运

汉,造化到来,平空地得了这一注外财。可见人生富贵贫贱,自由前定,

不必强求。要不是这个回回识货,一个大乌龟壳,也不过废物一件罢了。

多亏他指点,方才晓得,怎么还好昧心争论?”众人都道:“文先生说得是。

心存忠厚,所以该有这富贵。”文若虚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商人形

象,而其言行温雅,是非分明,以明代话本的流传之广来看,作者凌濛初

未必没有提倡一种义商的想法。

商人逐利毕竟是理所应当,但如何逐利却是一个问题。现代社会无疑

充斥着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以小本逐大利,文中的波斯胡也是如此。他刻

意不点明龟壳中有珍珠,以文若虚等不识货的人眼中的天价购得大海龟壳,

而自己却获得了几倍利润,奸商本色跃然纸上。而文若虚的不予追究,可

见他的慷慨大方,心存仁厚。作为商人,文若虚的形象是一个光辉的。

看完小说,不免有种传奇之感,一个落魄商人出海一趟变得家道殷实,

确实让人羡慕。但我们当代人应该看到小说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和不可取

之处。先看小说的题目,“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运”、“巧”两字可见作品

对于“命”的重视。正如前文一句“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小说中把文若虚的成功归为“命”的安排,哪怕他的素质如何之高,一句

天命所归大概就可以说他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了。作为古人,“命”的观念

是根深蒂固的,认命不可避免,失则归于天命,成亦归于天命。这是我们

所不应该吸纳的。而在当时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的却是这种“命”的观念

造就了明代商人出

文档评论(0)

180****32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