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难点知识点
1.儒学独尊。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
2.道教传播。
认识三国道教对儒学的冲击及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
3.佛教本土化。
两晋南北认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4.三教合一。
朝至隋唐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学
5.儒学复兴。
时期思想艺术和科技成就,培育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6.文学艺术。
文化领域3.厘清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
7.科技成就。
的新成就化交流的史实,认识亚洲各国在文化交往
8.中外文化交流。
中,逐渐形成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9.唐文化圈
活动一: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对儒学的
冲击及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认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解决下列问题。
1.完成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脉络示意图,并归
纳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儒学道教佛教
汉朝特点①东汉末年,道教两汉之际,佛教
兴起传入中国
魏晋南儒学是主流,开②③
北朝始吸收佛道精神
⑥
隋朝④
唐朝佛教在武则天时
三教⑤道教最受推崇
期有很大发展
并行
政策
宋朝吸收佛道思想,形成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①西汉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②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③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逐渐本土化
④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理论
⑤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⑥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缜无神论的主要主张。阅读下面材料,概
括当时范缜反佛的原因。
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
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
(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 《促织》《变形记》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
-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pdf
- 《窦娥冤(节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
- 《反对党八股(节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 《复活(节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df
- 《归园田居(其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 《谏逐客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pdf
- 《庖丁解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pdf
-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
-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
-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pdf
-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pdf
-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pdf
-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
-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df
-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df
-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
-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