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八)新人教版必修3.pdfVIP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八)新人教版必修3.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同步测试卷(八)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A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

“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

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

个变化反映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2.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

证该观点的是()

A.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

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

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3.《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写道:“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在《海

国图志》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

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下列关于其思想主张说法错误的是()

A.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起了重要启迪作用

B.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C.是近代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体现

D.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主张,下列对这一主张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中学为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

C.“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政治制度

D.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

1

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

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

C.“维新变法”D.“兼容并包”

6.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

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

的是()

A.主张以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

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

C.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

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

7.章开沅在《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中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近代

化的关系,提出“离异”与“回归”的命题,强调“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章

开沅所说的“离异”是指()

A.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

B.拒绝西方近代文明

C.模仿西方近代文明

D.对传统文化的完全否定

8.下列近代重要的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资政新篇》②《海国图志》③《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④《新学伪经考》

A.②④③①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

9.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

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文档评论(0)

187****86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优质教育资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