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治理的特殊性.docx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试论地方治理的特殊性

?

?

?

?

?

??

?

?

?

金生杨

摘要:“蜀人好乱”之说起源于南朝,在宋代尤其是北宋仍是社会各界的主流认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巴蜀社会稳定、地位不断提升,以蜀人为主的一部分士大夫从乱蜀者、蜀中及全国形势、治蜀政策等多个方面,极力批判蜀人好乱之说,为蜀人辩诬。明清以来,蜀人好乱之说更为流行,宋人的辨析无疑在巴蜀史上成为独特的现象,其深厚的历史及思想文化内涵值得人们反思。

关键词:宋代巴蜀蜀乱治蜀

K244:A:1000-8705(2014)04-45-51

地方治理必须根据各地的历史与现实,根据不同的风土民情,有针对性地实施。在巴蜀,“蜀乱”是个离不开的话题,而“宽严”又是个难于拿捏的尺度。以历史为镜,因应民情,上下相维,与时相宜,才是治理的必由之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既治蜀后治。”这句妇孺皆知的话,对巴蜀历史特征有着深刻的总结,但巴蜀的实情并非时时、世世如此。在宋代,一些通晓巴蜀历史的人,就对“蜀乱”之说作过反思与批判。梳理一下这样的历史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历史,从中获取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以稳定社会,繁荣巴蜀。

一、宋人的“蜀乱”观

自公孙述据蜀之后,蜀中渐有割据乱事。西晋张载作《剑阁铭》,劝诫蜀人不要恃险作乱,以为刘备、诸葛亮“兴实在德”,而“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到南朝时,蜀人“乐祸贪乱”、“易动难安”的观念正式形成。“梁王朝境内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尤其是梁、益地区,起义的事件更是不断发生”。梁元帝便称:“蜀中斗绝,易动难安。”临汝侯萧猷也曾以“蜀人乐祸贪乱”,嘲笑成都人罗研。蜀人好乱既成为历史事实,又成为人们对待蜀人、蜀地的基本观念。宋统一巴蜀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士人,皆以为蜀人好乱、蜀地易动难制,宋廷更据此对巴蜀实行特殊统治。

宋初统治者便十分警惕,提防四川乱局的再现。太平兴国四年(979)七月,宰相卢多逊建言太宗:“西蜀远险多虞”,“当先以腹心重臣镇抚之,则无后忧”。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许骧被召回朝,便上言:“蜀土久安,其民流窳易扰,愿谨择忠厚者为长吏,使镇抚之。”但在宋初的三十多年时间中,统治失策,四川地区孕育并爆发了多起武装反宋斗争,尤其是王小波、李顺起义(993-995),席卷川陕,公然在成都建立割据政权,与宋廷对抗。“李顺叛,众颇伏其(许骧)先见”,说明地方官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王小波、李顺起义加深了蜀人好乱观念,宋廷更是严加惩戒。欧阳修以为“蜀人喜乱而易摇”,称赞薛奎抚蜀(1028-1030)“以惠爱称”,“镇以无事,又能破奸发伏,无一不中”,“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以至“蜀人爱且畏之,以比张咏而不苛”。程琳抚蜀(1030-1032),欧阳修又说“蜀人轻而喜乱”,赞赏他“常先制于无事,至其临时如不用意,而略其细,治其大且甚者,不过一二,而蜀人安之,自僚吏皆不能窥其所为”。田况抚蜀(1050-1052)也面临着“蜀自李顺、王均再乱,人心易摇”的局面,而他“拊循教诲,非有甚恶不使迁,蜀人尤爱之”。王安石讲得更为具体说:“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出之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断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饿者。”为了防止蜀乱,抚蜀地方官不惜以杀罚立威,而时人赞誉善治蜀者,更反衬出蜀地的形势不容乐观。不仅镇蜀者有此意识,蜀外之人有此说,就是蜀人也不例外。郫县张俞说巴蜀“俗侈物众,奸讹易动”。眉山苏洵则说蜀人“多怨而易动”。华阳王珪又称:“全蜀之远,朝廷所留顾也。地阻而易恃,俗轻而易摇,故钤兵之官,非沈武而凝重者,未易遣之。”

在巴蜀,蜀人好言祸乱,长久不衰,时常引起当政者的警惕。宋初,宋文蔚“以大理寺丞为中江时,狂人乘官吏大集,走呼蜀人喜乱易摇”,致使官吏“皆相怖亡匿”,文蔚“叱左右缚笞之,以令市人”,才避免了动乱。蜀中长期流传着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故事,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以为有乱发生。在起义发生六十年后,“无知民传闻其事,鼓为讹语,喧哓震惊,万口一舌,咸为岁次于某,则方隅有不幸”。其“秋七月,蛮中酋长以智高事闻于黎,转而闻之益,云南疑若少动,岁凶之说又从而沸焉,缙绅从而信之焉”。朝廷对此更是小心翼翼,稍有征兆,即刻采取措施,加以处置,更有“星变一出,则恐惧警戒,以蜀为忧”。景德三年(1006)夏四月,西南方有大星,占者谓应在蜀分。真宗恻然动心,以为天有异象,可畏不可忽,于是择贤臣通世务者前往镇抚蜀民,选张咏知益州,谢涛以屯田员外郎巡抚益州。至和元年(1054)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于是仁宗以张方平知

文档评论(0)

134****12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