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东北黑土区缓坡坡耕地水蚀综合防控技术规范.docx

编制说明-东北黑土区缓坡坡耕地水蚀综合防控技术规范.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东北黑土区缓坡坡耕地水蚀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一、团体标准制修订背景、目的和意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东北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亲临黑土区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东北黑土地粮食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先后出台了多项纲领性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年8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通过立法方式,为保护利用黑土地提供法治保障。

黑土地长期重用轻养导致黑土地退化。据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19年数据,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为21.87万平方千米,占黑土地总面积的20.11%。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3°-15°坡耕地,占黑土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6.39%,其中坡面上中部以侵蚀为主,坡面下部和坡脚则以沉积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坡长和植被密度密切相关。数据显示,60%以上的旱作农田发生了水土流失问题,黑土层正以年均0.1-0.5厘米的速度剥蚀流失,对土壤肥力造成严重破坏,平均坡度3°的坡耕地,因土壤侵蚀造成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氮磷180-240千克、

2

钾360-480千克。同时作物产量随黑土厚度减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厘米黑土厚度是维持玉米产量的最小黑土层厚度。

近年来,围绕黑土地土壤侵蚀防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横坡垄作可以通过改变地表微地形、增加地表糙率来减少径流,垄台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径流流速、增加入渗,从而减少泥沙的剥离和输移,同时发现横坡垄作在整个坡面同样存在侵蚀强弱交替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临界侵蚀坡长。针对临界侵蚀坡长布设侵蚀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尤其考虑到黑土坡耕地地形具有坡缓坡长的特征。因此,制定《东北黑土区缓坡坡耕地水蚀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对规范黑土长缓坡耕地土壤侵蚀的综合防控技术,促进黑土坡耕地土壤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二、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黑土是地球上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9万平方千米,是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东北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根据《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中提出的保护优先、用养结合原则,亟需加强黑土地健康增粮关键技术长期定位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和多点联合验证、加强典型区域全域方案定制和实践。近年来由于开垦强度过大,机械耕作强度和施肥量加大、全球气候变暖等多重因素影响,

3

使得黑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压实加剧、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和功能衰退。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按照“固点盖面、连结全局”研究思路,创新黑土健康增粮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模式,为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高效落实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项目成果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守住“中国粮,中国碗”战略底线的指示,助力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支撑黑土地可持续发展。

2.主要工作过程

基于定位和集水区试验,搭建坡耕地侵蚀防控径流小区,鼠道沿等高线布设,从坡面由上到下布设,截短坡长,减轻水土流失,研究不同降雨情况下的产流过程,通过产流量、泥沙含量的变化特点,评估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演变特征,揭示薄层黑土典型坡耕地坡面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沉积过程及其对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影响,明确坡耕地土壤有机质流失规律以及不同坡位对产量的贡献份额;创建以改路短坡截流、改变地表微地形为核心的坡面径流和壤中流控制技术,结合垄作区田、水平地埂植物带等生物农艺联控措施,根据地形、土壤类型、坡度、气候等条件,耕作方向应基本按等高线,有利于保水保土,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便于机耕作业等综合因素调整垄向,探明农田景观改造方式对漫岗漫坡侵蚀的防控作用;初步形成东北黑土区缓坡坡耕地水蚀综合防控技术,评价不同技术和模式的水土保持和固碳增产效应。

4

3.主要起草人及其分工

表1主要起草人员信息及任务分工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专业特长及分工

张晴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