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综速.docx

2008年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综速.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2008年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综速

?

?

张秀莉

摘要本文对2008年中国大陆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坛)发表的媒介素养研究论文做了梳理,描绘了此年度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概貌。

关键词媒介素养综述

G206A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媒介素养在我国从一个热点话题逐渐深化成具体的教育理念与实践。2008年,媒介素养研究在从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深化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科研成果:专业期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达数百篇,一批媒介素养训练课程和计划也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本文将整合这些研究,描绘2008年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图景。

一、媒介、文化、教育三个研究视角的深入

2008年,本领域内的研究者基本上还是以媒介、文化和教育三个视角进行媒介素养研究,对有关三个角度的议题进行了一定的延展和深入探讨。

媒介新技术带来了传统媒介的变化和新媒体的繁荣,媒介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媒介素养研究的内容和要求。有学者提出在现今的“公民共享新闻时代”,媒介新技术赋予广大受众成为信息源,利用网络新技术及数码移动通讯设备,使得“写作”“摄影”“编辑”不再是只属于专业人员的专利,催生出博客、维客和公民网,由此给媒介素养研究及其实践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文章提出我们要关注公民共享新闻的消极影响:高涨的民众参与意识让有些人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大量公民的信息搜集,公民参与新闻生产。高度介入。更个人化的立场有可能是对新闻客观性和不偏不倚立场的颠覆。文章认为民众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介技术知识,树立批判意识,形成理性的信息消费观,冷静看待媒介事件。

有学者从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提出的“第二媒介时代”角度来研究了此时代背景下的公众媒介素养。文章介绍。在第一媒介时代中,媒介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的界线泾渭分明,而第二媒介时代最主要的特点是使这些界限逐步消解,提供了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在第二媒介时代,普通个人介入新闻生产和大众传播过程,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实现了传播主体的泛化和传播权力的分散。作者指出,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这使得网络上为人所诟病的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垃圾信息泛滥。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公众媒介素养需要被注入新的内涵。那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每个公民的传者地位,建立属于自己的传播系统,并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我要说”(建立自己的传播系统),“说什么”和“如何说”(即学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传者),在信息混沌中获取和鉴别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第二媒介时代对普遍公众提出的新要求。

有学者从风险社会的角度,指出传者与受众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风险传播的过程与效果。风险传播从强调风险信息告知到倡导公众参与风险沟通,与媒介素养教育所倡导的“超越保护主义”主张相得益彰。文章认为,“风险社会”中的公众媒介素养也应从媒介批判阶段走向主动参与传播阶段。。也有学者从“读图时代”的角度提出了公众“视觉素养”问题。文章认为,如今的时代是视觉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读图时代”,相应的对大众视觉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也是时代变迁的召唤。

有学者提出消费主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介内容的博弈难题:媒介素养教育与受众消费心理需求的博弈;媒介、受众和社会环境三者媒介低俗内容的“合作”推动。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就面临着强大的对手和复杂的环境。也有学者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

有学者从教育学和媒介素养双重角度提出家庭在儿童尤其是幼儿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方略。文章指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被认为是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四大影响源”。根据各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其结构程式应依次排列为:“家庭一学校一同辈群体一大众传媒”。但如今这个结构次序已改变为“大众传媒一同辈群体一学校一家庭”的程式。作者认为首先发挥父母的中介作用,抑制电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其次,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引导孩子多接触印刷媒介,注重自身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养成喜欢阅读、尊重知识、文明进取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发挥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的作用。

也有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要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潜在课程”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潜在课程”(隐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研究对象群体的扩展与深入

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包括全体公民,但从一开始。关于特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2008年也不外如此。除了一贯备受关注的儿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持续外,女性受众、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也得到了更大力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者对我国国家政府官员(公务员)

文档评论(0)

细雨滴梧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