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上海圈--长三角区域发展探索.docx

打造上海圈--长三角区域发展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打造“上海圈”

长三角区域发展探索

?

?

洪田芬

摘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上海都市圈的发展框架。文章从中心城市上海的发展提升和次中心城市苏州、杭州、宁波的产业发展两方面来阐述上海都市圈的发展之道,并通过对这一构架中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解析了上海都市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上海都市圈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251-03

一、发展基础——长三角区域

1.地域基础。长三角区域不仅拥有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重要的区域乃至全国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构建完整、等级分明的城市群体。

2.经济基础。在中国,沿海、沿江两大经济带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而长江三角洲位处这两大经济带的结合地区,传统经济基础好,经济地理区位最为优越,集中并叠合了两大经济带的共同优势,具有经济中枢的支配地位。2004年,长三角16城市人均GDP就超过了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3.政策基础。中国的三大城市带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最早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域,已有2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走在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最前列。2006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城镇体系发展的整体思路,即最终形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

二、区域限定——上海都市圈

1.发展特点。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上海,是亚洲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具有发展国际间联系的最佳区位优势,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核心。从长三角地区过去的发展情况来看,凡是在融入上海、主动接轨上海的过程中能正确定位,且接轨上海的意识强烈、工作力度大的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如苏州和无锡;反之,则陷入了区域发展的低谷区或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如湖州和嘉兴。

由此可知,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内聚性强,吸引作用大于辐射作用,具有明显的极化特征。这种极化特征一方面要求在都市圈的建设中,应特别强调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宜以由上而下的控制发展模式指导建设。

2.发展范围。“在中国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上海至南京一带,有两个都市圈,一个是具有国际性的上海都市圈,一个是具有相当规模和明显优势的南京都市圈。”可以说,长三角区域是由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构成的。

从实际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情况来看,“南京圈”是自成体系的。作为目前长三角区域中距离上海最远的城市,客观的空间距离使得南京在接轨上海方面是最弱的。而与此同时,南京的经济基础、市场辐射能力和经济腹地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上海的经济依赖性也是最弱的。

而以极化型发展区域的普遍特征而言,由于中心城市的绝对主导控制作用,其发展区域应由中心城市的直接强辐射范围限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圈经济的起始点应在上海中心城市强辐射范围的“上海圈”内,即上海一日交流圈范围之内(包括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10大城市),而非整个长三角区域。

三、中心城市——上海

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核心,与纽约、东京等世界级大都市相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上海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不高,总量偏低,限制了城市发展的层次;二是低层次服务业仍占据上海城市服务业的大多数,限制了城市发展的品质;三是上海本身城市的辐射吸引能力仍然不足。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都市圈,首先要从这三点上对中心城市进行提升。

1.提升产业层次。要提升城市产业发展层次,首先是要提高上海第三产业功能的总量。上海现阶段的发展战略仍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重,且对第二产业狠抓不放,与周边地区在吸引外资上展开竞争,使上海的产业发展始终不能再上一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就已经达到了82.6%、81.1%和76%;相比之下,上海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始终在50%左右浮动。

上海本应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之所以裹足不前,并不仅是行政界限和旧有思想的桎梏,更重要的原因是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缺少一个以统观全局视角建立的协调竞争规则,缺少一个更高层次的主导控制力量,使上海在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仍有后顾之忧。

“上海圈”的构建,恰恰能够赋予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新的力量,来突破困局。日本首都圈“改造一级依存型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多圈层型地域结构”的发展战略,正是以东京圈的整体建设作为推进手段的,即以一种规划意义上的,可具体实施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作为区域一体化的引导力量。如果能够建立这样一个区域协调竞争规则,上海便能够

文档评论(0)

186****5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