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
应用于2021年教师能力大赛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法实践
?
?
?
?
?
??
?
?
?
摘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能力大赛活动,是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促进青年教师能力提升与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总结方法,积累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师能力。
关键词: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能力提升、以赛促教
一、前言
随着教育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影响教学质量。可以说,教育的水平与教师的职业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社会,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家长与教育事业对于学校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学校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评估离不开教师能力的影响。由此,人们对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对教师能力越来越重视。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是教师创新实施反思提升的载体和重要平台,大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有关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关部署。参赛观赛,通过同行、评委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教师进行创新实施反思提升,从而在比赛中得到锻炼,积累更多的方法经验,在比赛中进步成长。通过大赛,更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大赛成果更有效地指导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能力比赛的三大“误区”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至今已经开展了10届,赛项的课程和专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对于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从历年参赛情况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老师们对于线上线下结合的信息化教学认识和实践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误区。
1.错误使用技术
有的参赛教师在比赛中过度使用教学手段和技术平台,为了使用而使用,很难起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如果老师对使用新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的认识不清楚,使用某种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不明确,新技术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表演性太强
有的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时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脚本进行,参赛过程中教师机械地背台词、表面看上去完整流畅,实际上却是预先安排好的教学表演。绝大多数参赛教师在比赛中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快速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满足了自己教的流畅,却导致听课者被动的听,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的学习策略。
3.缺乏教师的主导性
信息化教学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也不能忽略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组织、管理和帮助的作用。部分参赛教师仅仅注重了学生主体,却忽略了教师主导,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弱化了教师的组织引导,由于职业院校学生自主性、自制力相对较弱,导致学生搜索、使用信息盲目,交流问题随意。
教学能力比赛更注重的是教师们的真实教学能力以及科研水平,体现课堂原生态,要注意秉承信息化、原生式教学的宗旨,避免以上误区,这样才能够在教师能力大赛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教师能力大赛中提升教学能力的注意要点
01成员配置的精细化
应围绕教学能力大赛的三个考核环节精细配置课程教学团队,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形成阶梯式组合,既利于提升大赛的综合实力,也利于教师队伍的递进培育,能够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构建稳定有序的教学组织链。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晰链条。合理规划教师发展目标链,形成张弛有度的教师发展路径,建立健全老带新的指导机制,将教师的从业年限作为组队考核指标之一。
第二,探寻动力。合理扩大教学创新团队规模,人数为4-5人,采用奖励共享、荣誉共有及任务共担的方式激励教师持续创新的动力,形成“团队不断层、创新不断档”的态势。
第三,防范风险。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使教师能够从日常教学工作中释放出更多精力,潜心研究教学问题,及时跟进教学新方法,有效防范教学风险,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02教学设计的精致化
教学内容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来源,二是教学内容组织。即回答“讲哪些内容”和“如何讲这些内容”的问题。
1.教学内容改革
一是教学内容来自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能够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是教学内容应切实把握授课对象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将复杂道理简单化,带动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三是教学内容应能解决实际问题,贴近生活,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2.教学内容组织
一是问题导向。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或具体案例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内容,以提出问题的数量或质量评价教学设计效果。
二是成果导向。教师将授课过程与答疑过程合在一起,将授课内容与答案合为一体,以解决问题的数量或质量来评价教学水平。
三是应用导向。教师应具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设置应用操作环节,以会用作为能力培育的切入点,强化操作训练。
0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