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及实施.docx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及实施.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及实施

?

?

刘宝林宋晓燕李维杰蒋沛宋丹萍

摘要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结合分析仪器发展过程中的诺贝尔奖,以及本校老教授们的创新故事,设计了课程思政案例并实施,让课程思政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夯实创新底蕴、锤炼创新素质的手段,以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课程思政案例仪器分析创新精神科学精神

:G645:A

将思政引入专业课的教学中,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9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第一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作者主讲的《现代仪器分析》成为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之一。《现代仪器分析》是测定物质化学组成、状态、结构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并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新方向及新动向。本文针对分析仪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实例,特别是本单位二位教授的创新过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了“创新与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案例,用于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在科学技术领域创新的竞争,各国都纷纷拿出了相应的科研规划,以期在核心技术方面占领制高点。在大学教育中要清醒地意识到,自主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要将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走向、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纳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本课程通过精心设计仪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案例,结合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精神。

2案例内容和实施

仪器分析发展是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结果,一百多年来,分析仪器的发展成就分布在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30多个诺贝尔奖。将这些创新故事融入课程思政中,同时,也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知道创新是处处存在的,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2.1分析仪器发展中的诺贝尔奖

如表所示为自1901年至今,与分析仪器相关的诺贝尔奖,其中的很多故事如伦琴发现X射线、Raman发现拉曼效应、马丁和辛格发明了分配色谱等。2002年,美国的芬恩和日本的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田中耕一的得奖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因为他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硕士学位,几乎不参加学术界的活动。当问他如何获得诺贝尔奖成果时,他的回答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兴趣。学习兴趣会引发科研创新的欲望,即使暂时不能产生创新的成果,但是它必定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建设者,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为知识的摄取和思维的发散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精神的培养(见表1)。

2.2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的发明故事

2006年国庆节前夕,《文汇报》刊登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将蔬菜打成汁,把一根待测酶柱放入菜汁中1—2分钟,然后取出置入探测仪器里,与另外一支酶柱做参照,整个过程只要9分钟,就可以迅速检测出蔬菜中是否存在农药残留。我国现行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检测精度虽高,但是贵重、运行费用高、检测费时长,不适合现场快速检测。

华泽钊教授等成功研究出的新型“农药残留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在现场快速地判断出果蔬中是否含有会引起急性中毒的农药残留。该探测仪的全重仅为3公斤,测量时间为9分钟,通过生物敏感元件——待测和参比的两根酶柱在反应腔中的温差对比,进而得出微量的农药浓度,达到检测的目标。经中国上海测试中心农药行业测试点的鉴定,当果蔬中农药含量为千万分之五时,所研制的農药速测仪的检出率达到100%,完全可以防止农药残留造成急性中毒。

而这个仪器的发明过程是这样的。1999年8月,上海理工大学华泽钊教授参加一个在上海召开的学术会议。一次晚餐后,在近120名与会者中,有过半人食物中毒,华教授也不幸名列其中。那天晚上他上吐下泻,估计是吃了含有残留农药的蔬菜。当晚去医院急诊,高烧39度,不得不住院治疗一周。在病床上的华教授并没有闲着,他想,虽然传统方法的检测精度高、能够测出农药的具体组分和含量,适合于微量的检测和长期的跟踪,但由于仪器贵重、运行费用高、检测费时长等原因,并不适合用于在现场的快速检测。蔬菜是上海人餐桌上的最爱,而每年因此中毒者众多,是否有办法能快速检测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方便菜场,甚至在家中检测呢?他由此确定了研发目标:“研究的目标十分明确,不是片面追求检测的精度,而是要求能够在现场快速判断出果蔬中是否含有会引起急性中毒的农药残留。”。

华泽钊教授在痊愈后,与其团队潜心钻研。近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的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