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加强活动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
?
小学数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尽可能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1在操作中建立概念,促进思维
小学生是按照“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规律学习知识的。动手操作可强化感性认识,为建立清晰而准确的概念打下基础。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1-92页例1“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导课,我创设了情景教学:分月饼。一边播放课件,一边配音,依次出示以下3个小题:①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几块?②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又分几块呢?③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多少呢?学生听问题用手势告诉我答案。当回答到第③个小题时,学生此时心中可能明白该怎样分,但在用手势表示时不知所措。这时,我趁机引导,看来这个问题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所以不能准确的用数字表示出来。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说出每个同学应分到这块月饼的多少?你们试着分一分吧!学生用预先准备的圆形纸、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等代替月饼,独立完成分月饼,然后同桌交流各自的分法,即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人拿到其中的一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通过这一情境教学,在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前两个问题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后一个问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随着学生操作的不断熟练,我让他们再把同样大的月饼平均分给4位小朋友、8位小朋友、16位呢?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待后面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摆脱实物操作,通过类推,就可以有规律地讲出它们的大小之分。这样做,为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启迪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和理解算理,对一些概念、法则、方法等产生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页例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36+35时,其主要是解决个位数相加满10进位的问题。这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仍然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去突破。先摆36根,即3捆和6根单根,再在它的下面摆35根,即3捆和5根单根,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学生在边摆边计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单根6根和5根相加,已超过10。这时,我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加?能不能把满十的小棒捆成一捆呢?”学生豁然开朗,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地先把单根的小棒,即个位上的6根和5根相加得11根,将10根单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的下面,个位上还剩下1根单根的小棒,然后把7捆和1根合在一起得71根。接着同桌两人互说刚才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巩固操作程序。不难看出,这样的操作程序是符合笔算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也体现了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利用结果和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我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页例3的示意图和笔算竖式的计算过程,学生很容易概括出笔算进位加法的法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牢固的。
3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发展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的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2例2,“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出示图2所示计算面积的拓展题。
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可先让学生说出一般的分解法(如图3中甲、乙、丙),老师在肯定这些解法的正确性后,进一步要求学生能不能想出新颖、巧妙的简便算法呢?为了帮助学生探求新法,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同该题图形相同的硬纸,让大家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图4中甲、乙的两种算法:
即甲用剪拼法把图2转化为(2+8+2)×2=24(平方厘米);乙用折纸法把图2转化为6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所以其面积为(2×2)×6=24(平方厘米)。这样让学生在剪、拼、折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思路独特的巧妙解法,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