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趋势分析.docx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趋势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趋势分析

?

?

杨一君

[摘要]本文对中国近二十年的社交网络服务进行了复盘与分析。社交网络具备展示、圈层、交流和分隔四大属性,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与突破,包括技术与平台的变化和互联网的提速降费,都将推动社交网络在配对模式和交互模式上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交网路服务具又产品集约化的趋势,未来的社交网络产品,将同时具备精准配对与立体化交互的能力,但又能满足小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具有Web3.0时代的“平台化”特质。

[关键词]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移动社交

互联网,从字面上来说,是一个为互联而生的产物。从1996年中国互联网民用起,中国的网民已互联近二十年,与之相伴的社交网路也走过了漫长岁月。社交网络,(SocialNetwork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是以网络社交为目的,包含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的一整套体系。从早年的聊天室、BBS到之后的社交网站、博客、微博与今天的微信与社交类APP,中国的社交网络跨越了四个发展时期。

一、“前社交网络”时期:属于互联网精英的文字社交

(一)互联网技术催生早期的社交网络

在互联网技术得以应用之前,既使“六度分隔”理论已诞生有三十余年,和陌生人交朋友、与熟人或圈层保持高效的互联,仍是比较困难的。所以,1971年人类所发出的第一封邮件,就是为了便于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1991年,万维网诞生,之后的五年里,出现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产品。

其一,是斯沃斯莫学院(SwarthmoreCollege)学生JustinHall,在1994年建立的个人网站,这个网站的一大创新,是与外部网站的互联,被认为是“个人博客之父”;3年后,一位名叫JornBarger的博客作者创造了weblog的概念;1999年,博客工具Blogger和LiveJournal出现。

其二,1995年,C成立,从这个域名就能了解到,这是一个帮助同学社交的网站,让曾今的幼儿园同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同学重新取得联系。

其三,1997年,美国在线实时交流工具AIM上线。

在国内的社交网络尚处混沌之时,国外的SNS产品开始萌芽。虽然这些产品在之后的发展中最终消失,但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延续至今的SNS三大类型,或者说产品特质:展示、圈层和交流。

(二)中国互联网的首次大众化造就了第一代网民和网民社交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9月,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大约在1997年前后,中国有了第一批网民,也有了第一代的社交网络产品,而这一时期的产品,同样延续了展示、圈层和交流的三个模式。

首先是聊天室与BBS。1996年,作为新浪前身的四通利方,为自身软件开发了问与答的功能。仍处于Webl.0时代的用户,很快在这样一个难得可以说话的地方开始自由交谈,四通利方索性开辟论坛业务,并在之后推出了聊天室服务。同一时期的聊天室,还包括碧海银沙、四通利方、网易聊天室、搜狐聊天室等。最早的BBS,被认为是1998年南京动力交通学校计算机西教师刘琥创办的西祠胡同,猫扑、网易、天涯论坛而后崛起,成为了之后十多年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模式。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QQ。1996年,全世界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ICQ面世,1998年,马化腾的OICQ成立,后因抄袭控诉更名为QQ。这款软件当时又被称为“网络寻呼机”,在早起的版本里,QQ最为通讯服务的延伸,也的确有“发寻呼机消息”的功能。

这一时期最晚出现的,是博客。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GibSOIl在1996年预言:“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为浏览网络,精选内容,并以此为生,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需求”。2000年,博客进入中国,2004年的“木子美事件”,让中国网民正式了解到博客并逐步开始运用博客,之后,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三)受制于带宽的社交网络“精英时代”

这一时期的社交网络,或者应称其为“前社交网络”。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刚刚开始,大多数人还在用传呼机,上网费用极高,个人电脑也非常人消费得起,相对局限在一、二线城市受过一定教育的“精英阶层”。拨号上网的方式,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交网络主要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配对方式与交互方式都比较简单粗暴。

最早出现的聊天室,信息是绝对碎片化的,是一群人与一群人之间“点对面、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之难以建立联系;BBS是在此基础上信息沉淀、社交人格完善的产物,用户有权利建立版面、管理版面,通过写帖、回帖等构造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交网络个体形象。刘琥在西祠胡同的项层设计上,引入了传播学里“把关人”的概念,“版主”的存在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保障了BBS相对稳定且一定品质的内容输出。此外,BBS借助站内邮件的设计,实现了人与人

文档评论(0)

132****33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