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研究.docxVIP

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研究

?

?

黄小燕

摘要:构建新时代和谐校园是新时代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要求,是推动和服务教师教学、专业和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转型和内涵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建设新时代的和谐校园,“和”文化是思想基础,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是核心,师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基础,教师合作文化是关键,营造家校合作的友好氛围是重要条件。

关键词:和文化和谐校园教师合作文化家校合作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93

新时代的中小学教育正在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要求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和内容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其现实背景主要基于两个:一是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减负三十条的具体举措,保证期间避免产生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促使中小学生身心得到稳定健康和发展,更好的应对学业,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二是2019年12月15日,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目的是有效降低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教学负担,保证教学氛围的良好营造,促使教学环境和校园环境的良好形成,这样也能发挥良好的教书育人作用。据此管窥,教育是国之大计,学校和教师不为它碍全身心投入教学服务和教书育人工作,一心一意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人才,需要友好的学校生态去滋养和孕育,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大道,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顽疾。对此,被赋予新内涵和新内容的和谐校园建设成为中小学校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也是必须直面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之源

所谓新时代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基于人、事、物、景、情等教育全要素共同生成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即和谐校园。新时代的和谐校园,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合作文化、一种人文环境,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四大特征。

在对现代和谐社会积极构建和形成下,还需要打造和谐校园,其思想基础首先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精华的“和”思想。所以,加强对现代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十分重要,对现代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和谐校园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

“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特点,从字意看,《说文解字》曰:“和,调也”“和,相应也”;《广雅·释诂三》:“和,谐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广韵·戈韵》:“和,不坚不柔也”“和,顺也。”演绎至今,“和”即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之义;“和”也有讲和、和约、和议、和亲之谓。“和”内涵之丰富深远,思想之博大高深,可见一斑。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优良品德和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提出了一系列价值观念,历经千百年的演绎。《国语·郑语》曰“和实生物”,《左传》曰“如乐之和,物所不谐”,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之贵”,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曰“和故百物皆化”,班固曰“和气致祥”,朱子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可见,“和”会形成新的事物。推及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也要促使各个方面利益的相互协调,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和思想的实践也是古来有之,生生不息,既有赵佗的“和辑百越”,也有“桃花源”的和谐梦,更有老子的“大同”梦。

基于和文化的和谐社会建设,在我国也是渊源有自且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形成,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该理念的提出要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我党在十八大报告提出,为了促使现代和谐社会的形成,且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还需要设立重要的强国目标,积极渗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思想,保证现代理念的拓展,迈入生态文明新阶段,进一步发展、充实和丰富了包括生态文明历史观、有关的产品观念、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观念等,要求我们要促使现代社会主义生态理念的形成,积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对于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具有重大意义,是指导新时代中小学校建构优良教育生态的重要思想,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

所以,在新时期要实现新校园建设,就要积极渗透先进思想,更需要与时俱进吮吸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和营养,确保为和谐校园的稳定进步提供强大保障。

一是指导学校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开门广纳,需

文档评论(0)

天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