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探索苏教版呼兰河传课件之美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呼兰河传》一课。该课文是萧红的代表作,通过讲述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以及作者童年时在此度过的快乐时光,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难点: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呼兰河城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作品的基本理解。
3.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作者情感。
4.品味语言:通过具体例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的美感。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人物形象:
1.主人公:童年时期的萧红
2.长辈:祖父、祖母
3.朋友:小团圆、小耗子
情节安排:
1.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2.童年快乐的时光
3.对故乡的怀念
语言特色:
1.细腻的描绘
2.生动的比喻
3.真实的情感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作业要求: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
3.答案示例:
我心中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位于群山环绕之中,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仿佛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份宝藏。
每当我回想起故乡的风景,眼前就会浮现出那片绿油油的田野。春天的田野,生机盎然,一片翠绿;夏天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如同大自然的调色板;冬天的田野,银装素裹,寂静而庄重。
故乡的人们勤劳、善良、热情。他们辛勤劳作,为了生活的美好而努力。他们待人真诚,乐于助人。每当我回到故乡,都会被这份温暖包围,感受到家的力量。
故乡的食物也是我怀念的一部分。那里的饭菜简单而美味,充满了家乡的味道。尤其是故乡的特色小吃,如豆腐脑、煎饼果子、麻花等,每一口都让我回味无穷。
故乡的风景、人物、食物,都让我深深地热爱。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都会怀念那片美丽的土地。故乡,你是我永远的根,是我永远的依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分析了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热爱故乡。
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故乡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乡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邀请当地作家或文化人士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对于故乡的感悟和创作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开展“故乡故事”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解析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的美感:《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其语言风格独特,富有诗意。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腻描绘、生动比喻和真实情感,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和品味这些语言特色,需要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中的语句,通过例句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等情感贯穿全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绘、情感描写等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补充和说明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3)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业作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作品语言特色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