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病理生理.pdf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外循环-病理生理--第1页

体外循环-病理生理

体外循环后发生的病理生理改变

A.体外循环对血液的影响

(一)体外循环中血液系统变化的病因学

1、血液稀释

1)血液稀释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血液的有形成份减少,血液的粘滞度降

低。红细胞减少将产生急性贫血及机体代偿性反应,晶体液稀释造成血浆蛋白减

少,胶体渗透压下降而出现水潴留,以及钙镁钾钠等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改变。

这些与稀释液的性质、稀释持续时间、稀释方法及程度有关。

2)血液稀释造成的血液系统的影响

(1)血液携氧能力血球压积在30%以上时对红细胞携氧能力影响不大,但在

20%以下时,携氧能力明显下降。当血球压积不低于20%时,红细胞携氧能力不受

影响,微循环血流量增加,血液分布均匀,因此组织实际摄氧量增加。

(2)血液凝固性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关系最大,其次与凝血因子及抗凝物

质的浓度有关。血液稀释时,由于纤维蛋白原及血中凝血因子被稀释,血液凝固性

降低。

2、体外循环

1)人工心肺及循环管路等均由人工材料组成。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与大量的

外源性异物表面接触发生反应是导致血液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诱发补体激

活及血液凝集的起点。

2)物理因素包括泵的机械转动对泵管的挤压、主动脉插管太细、循环管道及

接头内壁粗糙、管道打折或成角度、心内负压吸引等产生涡流和剪切应力变化,其

中血液破坏最常见原因是负压吸引过多。

体外循环-病理生理--第1页

体外循环-病理生理--第2页

3)化学因素包括鼓泡式氧合器祛泡涂抹的硅油的脱落,环氧乙烷消毒剂的残

留,塑料制品制作添加剂脱落等外毒素和转流过程来源于肠道的内毒素,术中通过

静脉途径注入的各种药物也可能是有害于血液的。

4)生物因素体外循环中补体系统等激活血浆蛋白变性、组织碎屑、钙化斑块

纤维蛋白、纱布纤维、滑石粉、库血中微凝块或心包腔中的脂肪球进入血液后,都

可激发补体、凝血、纤溶及激肽等连锁反应,微栓是脑损害和多种脏器功能衰竭的

重要原因。

3、大量输血大量输血可能加重患者术前存在的肝、肾疾病,特别是术前已潜

在的止血功能异常,以致术后病人产生医源性出血。

(二)血液系统的损害

1、红细胞的损害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表面张力改变的影响或压力的突然变

化,泵转动的机械挤压作用及过高的渗透压均可导致明显的溶血。膜式氧合器、离

心泵可明显改善上述不足。正常的机体可能清除约0.1mgHb/kg?min,肾脏滤过血

红蛋白浓度在100mg/dl以上产生血红蛋白尿;当血红蛋白浓度高于300mg/dl以上

时,肾功能可能发生损害。

2、白细胞损害通常情况下,灌注开始后外周血液白细胞计数下降,灌注后

1,2小时升高,继之产生白细胞增多症,在无感染情况下可持续一周以上。

体外循环期间,白细胞激活释放炎性介质。白细胞趋化迁移,尤其在微血管内

聚集。在肺毛细血管内聚集并形成微栓,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补体系统激活,

使白细胞活化释放脂溶酶和血栓素等代谢产物,体外循环中肺功能的失调可能与白

细胞在肺内隐匿及活化有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内有白细胞沉淀,通过使

用抗血小板药物双吡啶氨醇减少白细胞的沉淀,其作用途径是减少血小板活化和减

少白细胞趋化因子的释放。

体外循环-病理生理--第2页

体外循环-病理生理--第3页

3、血小板的损害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失调,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血液与人工材料异物表面的接触,气血交界面、预充液进行血液稀释及库血使用

文档评论(0)

150****2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