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pdf

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第1页

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

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建成5所“双高计划”学校,

推动若干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进入“双高计划”行列。建设100个紧密对

接区域产业链的高职专业集群,服务安徽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

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

一、优化高校类型结构

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足世界科技前

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快合肥工

业大学、安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双一流”

高校成为安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教融合示范区、国际校区、先进技术研

究院和合肥先进光源建设。支持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

设。推进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建设。支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

院、安徽大学立项建设强光磁国家大科学装置。

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安徽农业

大学新校区建设,支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

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高等研究院,支持安徽建筑大

学设立未来城乡研究院。办精办强师范类专业,提升师范类院校办学

水平。

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第1页

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第2页

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型。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发展。

与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各类开发园区、产业基地对接,与行业

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

技术创新、万众创业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合肥、芜湖、蚌埠等区域

高校对接新兴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需求,布局建设工科类应用型

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支持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

区高校,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区域性集群和安徽知名工匠培养基地。

支持皖南地区高校整合资源,重点打造旅游、健康等学科专业集群。

推动“双高计划”学校、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及其他高等职业院

校,建成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造就一批复合型技术技

能人才、能工巧匠。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

有制职业院校,打造一批连锁型、跨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

建立“1+10+1”战略合作联盟。组建省属高校联盟,整体融入合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照十大新兴产业,分类组建10个校企

合作产业联盟。组建1个绿色转型合作联盟。

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健全基于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围绕十大新兴

产业,建设省级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

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第2页

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第3页

计分析与发布、跟踪调查与反馈制度,定期公布紧缺学科专业名单和

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名单,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提供依据。

强化学科专业增设的需求导向。面向重点战略需求和战略必争领

域,加快布局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学科专业。围绕培育壮大十大

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分类引导高校优先设置新兴产业

发展、重大民生急需、填补我省空白点的学科专业。坚持跨界、融合

发展理念,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开放办学模式,与领军企业、科研院

所、产业联盟等合作联办一批新型学科专业。

加大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力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

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竞争力不

强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对不适合经济社会

发展、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予

以退出。持续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加强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

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专

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合性调整,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发展。

三、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瞄准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

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量子科学、核科学与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推进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27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