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第1页

中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

卢扬

一、案例名称

中职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渗透

二、案例基本情况

1.案例主题

以《咏怀古迹·其二》为例探究中职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的课

程思政渗透

2.结合章节

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代诗词

诵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找出诗歌的眼神,把握诗歌的情感基

调,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文史结合,分析诗歌借古还今的写作手法。思

想政治思想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歌中体现

的家国情怀。要点:掌握从意象、意境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难点及关键:查阅史料,了解历史典故;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

方法,理解诗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4.案例意义

中职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能深入体

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

中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第1页

中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第2页

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

误观点,进一步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

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史融合”的方式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恰

当的将历史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

文的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同时在爱国诗篇的学习中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与使命担当。这也是中職语文课程标准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

养出的要求。本文通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实例分析,

总结了“文史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三、案例解析

1.教学思路

学生对历史背景认知的模糊,是完成本课学习的难点。本课涉

及到两个历史知识点,一是“昭君出塞”的典故,另一个是

“安史之乱”的背景。传统语文课中,通常是语文老师照着教

参,简要介绍一下相关历史背景后,着重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

析。从当代人才培养走向看,多学科结合、跨学科交融是一大

趋势,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文化,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是

文化的根。所以我们要通过诗词鉴赏的指导,激发优秀传统文

化的生机与活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中华民族之魂。为

此,通过文史融合的方式,利用历史知识来丰富语文诗歌教

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兴趣出发,由“已知”搭桥,引入翔实的史料,通过“文史

互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进而归纳诗歌的赏析方法,是教学

设计的主要思路。

首先是对昭君出塞的原因及对国家和民族意义的理解。学生一

般都听过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他们大多是从故事书中知道的,

中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第2页

中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第3页

所在备课阶段,我请历史老师筛选相关史料原文(班固《汉

书·匈奴传》、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引导学生通过

阅读史料尽量还原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样貌,同时也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加强文化积累。另外,请历史老师帮助制

作微课《“诗圣”杜甫与安史之乱》,微视频的声画结合,拉

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学生走近杜甫,理解杜甫个人境遇

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课前根据辅导计划,独立完成发音讲解,把握节奏,理解基

本内容,完成自测题,检查学习效果。学习计划设置个人自主

学习计划和合作探究学习计划,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在课堂

文档评论(0)

156****27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