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绍兴滩簧的现代化发展探索.docx

传统戏曲绍兴滩簧的现代化发展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传统戏曲绍兴滩簧的现代化发展探索

?

?

杨晓亮

【摘要】绍兴滩簧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府各县及杭、嘉、湖与宁波一带的地方曲艺,曾在江浙沪大部分地区流行。它故事性强,节奏快,语言活泼,唱腔质朴,圆润流畅,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艺术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基于对绍兴滩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本文对其进行现代化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传统;绍兴滩簧;现代化;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04-03

一、对绍兴滩簧进行现代化探索的意义

绍兴弹簧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戏曲形式,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这种始于农耕文明的艺术形式,虽然曾在民间得到广泛传唱,但如今,也如同其他诸多戏曲剧种一样,正面临发展经费不足、观众星散、市场狭窄、艺人流失、传统剧目濒临灭绝的尴尬困境。朱恒夫在对长三角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时曾经进行过这样的调查:他询问了包括大学生、工人、农民和商贩等在内的50个成年人,请他们说出本省或本市5个以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几乎没有一人能说出来。问他们保护“非遗”的意义,回答最多的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毁了,”①在这种形式之下,谋求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的现代化发展,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化”是指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各行业进行的转变过程。任何一种物质产品或非物质产品的“现代化”含义,归根结底是指适合“现代需要”或符合“现代性因素”。绍兴滩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也不例外。现代社会是一个大融合的地球村,传统戏曲不仅要顺应中国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应关注西方世界观众现代化欣赏趣味。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进行现代化转型,传统的绍兴滩簧戏曲形式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二、绍兴滩簧的传统特性

滩簧分“南词滩簧”和“唱说滩簧”两类。绍兴滩簧则属南词滩簧中的一支。绍兴弹簧作为江浙地区的民间文艺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特点,曾一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之余的主要文化享受。绍兴滩簧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后期,它是绍兴五大剧种之一。其前身是花鼓戏。花鼓戏流传于宁波、余姚一带,当时受到余姚周巷、苋桥路童家姑苏人的赏识,从此代代相传,世世爱好。早期绍兴滩簧也称为鹦歌戏。主要调式为簧调,是农民劳动之余哼唱自娱的山歌小调,后形成坐唱形式。一般来讲,春秋两季的农闲时节是看滩簧的好辰光,那时天气温暖适宜,看滩簧的人站着或坐着也不觉得冷。看滩簧更是乡下人休闲时间的最好娱乐内容。

绍兴滩簧戏的“滩簧”二字各有其相应的含义,据考证,“滩”是由“摊”“弹”演变而来,“簧”是由“黄”“王”演变而来。“摊”,就是“开”,起初称作“摊破”,“滩”是它的简称,意思是将本调展开、繁化的音乐发展过程。“摊”在唐宋时期属于词曲曲牌的一种,扩展句幅及扩充改变词格为“摊”的主要曲牌形式,即古时艺人常说的“摊桩头”“摊册”等。“簧”本意为像笙、竽一样的乐器,后引申为唱调,泛指音乐。滩簧原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对此地由说唱嬗变为戏曲的表演艺术的一种习惯性称谓。②

据相关文献记载,滩簧至少有六种称谓,分别是:滩头(摊头)、滩黄(滩簧、滩王,滩黄)或对白南词、南词、鹦哥戏、花鼓戏、串客。

“鹦歌”多是绍兴一带人对滩簧的称呼。鹦歌戏的主要源头“绍兴滩簧”起源于绍兴府各县及杭、嘉、湖与宁波一带,清末民初已有它的活动,20世纪30年代前后比较兴旺,流行于绍兴、嘉兴、湖州一带,也曾在上海、苏南等地演出。用绍兴方言说唱,原由“余姚滩簧”演变而成,初时不分“姚滩”“绍滩”,只统称“滩簧”。因其内容大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犹如鹦哥似的总是成双搭对,故形象地称之为“鹦哥戏”。70年代,从业者认为“鹦歌戏”之名不雅,遂改名绍兴滩簧,但群众仍然习惯称其为鹦哥戏。③

绍兴滩簧戏一般都是基于绍兴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曲或民间曲艺音乐,并接受古典戏曲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故事性强,节奏快,语言活泼,唱腔质朴,圆润流畅,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艺术性和广泛的群众性,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最早的绍兴滩簧是在农忙两抢之后,农民们吃完饭在自家院里将稻桶翻个转,把脚一搁,就开始演出了,所唱的内容也是即兴编创的。当时的乐器主要是一把胡琴、一口板,行头也特别简单,主要是长衫马褂,圆口布鞋。清·余治《得一录》卷十一之二《劝禁演串客淫戏俚言》中,谓这种花鼓戏在“宁绍名串客”。随着历史的发展,滩簧的表演形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表演类似评弹,与评弹一样也是两人搭档,甚至比评弹更简单。滩簧伴奏主要是一把叫花子胡琴,一把三弦,外加一面小锣和竹板。一男一女,两男或两女,没有限定,表演时,一拉一唱,或自拉自唱、说说唱唱。一些老百姓喜欢的剧目如《大采桑》《打窗楼》《双发落》《卖橄榄》《卖臂炭》之类

文档评论(0)

158****41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