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现性评价引导语文实践活动落地生根.docVIP

以表现性评价引导语文实践活动落地生根.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表现性评价引导语文实践活动落地生根

————对“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材内容教学化的思考

作者:

胡根林

作者简介:

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原发信息:

《语文建设》(京)2020年第202011上期第8-12页

内容提要: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旨在解决如何通过教师引导的活动来实现学生“当代文化参与”的问题。鉴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活动设计或教学指导中没有涉及评价问题,文章提出运用表现性评价来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利于学生社会调查方面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

家乡文化生活/当代文化参与/表现性评价

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2021年01期

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与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强文化自信”[1]。用以往教材编排设计的单元类型来指称,这个单元属于典型的活动单元。如果我们把“双新”(新课标、新教材)前后的这两种理念贯通起来,这个单元的教学其实就是解决如何通过教师引导的活动来实现学生“当代文化参与”的问题。

一、“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材编排及特点

“当代文化参与”需要学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提高“发现和提出、分析和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编者围绕“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学习活动“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要求学生面对日常生活,梳理值得记下的“人和物”的素材,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第二个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要求学生从不同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保护、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在某一个专题方向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第三个学习活动“参与文化建设”,建议学生从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可以写成建议书,陈述建议的内容、理由及实施步骤和可行性等。

总体上看,该单元教材设计有以下特点:

其一,学习要素相对明确。三个学习活动,每个活动的学习要素都相对明确。

其二,学习内容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一方面,三个活动的学习内容之间有层递性,前一活动为后一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该单元置于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之前,从“我们的家园”拓展到“乡土的中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其三,学习支架较丰富,可操作性较强。三个活动,除了“活动提示”外,教材还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学习支架,如活动一的《访谈记录表》和《历史建筑登记表》,活动二的“选题参考”和《调查报告结构表》,还有编者提供的《调查的技术》等三篇学习资料,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弘扬传统文化,扮靓现代生活——济南市历城区民间扮玩队伍调查报告》范例。这些支架为学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这个学习过程可以视为项目式学习或问题化学习。众所周知,无论是项目式学习还是问题化学习,都必然包含“提出问题(项目选题)、规划方案(项目设计)、解决问题(项目执行)、评价反思(项目展示)”四个环节,但令人遗憾的是,不论教材还是教学参考用书,在该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或教学指导中,竟然都没有涉及评价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活动过程表现得怎么样,通过活动学生学得怎么样,学到什么程度,有哪些方面的收获,都没有进入教材编者的思考范围。这无疑制约了该单元的教学实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社会调查方面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实施现状及反思

美国课程论学者古德莱德曾提出课程运行的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体现了课程从创制到实施的变迁过程[2]。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背景下,我们把这个变迁过程凝练为两句话:“课程标准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其中,“教材内容教学化”给教材内容的教学实施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尤其类似“家乡文化生活”这类耗时耗力又不易见到成效的活动单元。

为了了解该单元的教学现状,笔者在区域层面作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了十位语文教师作了微信访谈,总体情况如下:

对于“未实施”的情况,笔者追问了原因。教师A和教师B抱怨高一教材内容太多,尤其围绕《乡土中国》开展的整本书阅读占了大量课时,活动单元根本顾不过来;教师C明确说,这个单元跟考试无关,教与不教都不影响学生语文成绩。对于“选择其中一项活动实施”的三位教师,选择的都是活动一,两位选择让学生做一般的“家乡风物志”,一位选择让学生搜集历史建筑资料。对于学习结果,两位只让学生搜集资料,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