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名师教案2.docVIP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名师教案2.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6/NUMPAGES7

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会预设枣糕模型会出现的轨迹,再由真实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发现矛盾,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方法:模型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请大家欣赏几张照片,猜猜看是哪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播放图片

大家都猜到了,这就是我们大宿州(灵璧)的美丽夜景。大家在欣赏美丽灯光的同时,想不想知道灯光的原理,有关微观世界的奥秘呢?

其实早在19世纪末,人类就敲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再次循着前人的足迹,走过当年那充满这曲折和艰辛的发现之旅

二、知识复习——电子的发现

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不能再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是可分割的。电子的发现是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是近代物理三大发现之一(X射线放射性电子)。汤姆孙也由此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奖,被称为“电子之父”。

所以汤姆孙牛不牛?牛!三.新课学习

(一)α粒子散射实验

1.提出问题

电子发现的同时也诞生一个新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物质是不带电的,也就是原子是电中性的,而电子带负电且质量很小,可见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部分且具有大部分原子的质量,这些带正电的部分和带负电的电子是如何分布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猜想建模(西瓜模型)

咱们物理学研究中有常用的方法叫模型法。发现电子后,关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原子模型,最有影响的模型之一是:汤姆孙提出的一种模型

(学生阅读,回答)

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对应,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其中。这个模型和我们生活很多物体都很相似。比如西瓜,西瓜。汤姆孙原子模型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因为西瓜模型很符合人们的日常认识,又解释了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还解释了原子为什么发光等等。正由于这些理论,汤姆孙在当时的地位很高,无数的物理学家拜倒在他的西瓜之下。

所以汤姆孙牛不牛?牛!

一切看似都很完美,1903年出现一个小插曲。勒纳德做了一个实验,使电子束射到金属膜上,发现速度较高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由此人们想到:难道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3.实验验证(α粒子散射实验)

西瓜模型到底对不对呢?科学仅仅有猜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实验验证。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后,他的学生卢瑟福就想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可是如同这个西瓜,你想知道它内部的结构,怎么办?切开!对,可是由于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一般的方法无法打开它。卢瑟福想到有效的方法:利用高能粒子去轰击原子。

(1)为什么选择α粒子?

带正电,电量是电子电量的2倍,质量约是氢原子的4倍,约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从放射性元素中放射出来的?粒子动能很大,射出速度达107m/s,不折不扣的高能粒子。α粒子打到荧光屏上能产生一个闪烁的亮点,可用显微镜观察。

(2)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粒子打在金箔上,由于金原子里的带电体会产生库仑力,一些α粒子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所占的比例,就可以推知原子中电荷的分布情况。

(3)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图片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图。

放射源:钋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能放射α粒子。

金箔:厚度极小,可至1微米(虽然很薄但仍有几千层原子)。

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水平面内转动,在不同偏转角θ处观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