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山水画中游的图像分析与美学阐释.docx

宋山水画中游的图像分析与美学阐释.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宋山水画中“游”的图像分析与美学阐释

?

?

方佳灵熊震

摘要:从宋代山水画图像的角度切入,根据文学记载及画论中的相关叙述进行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环境中的“游”,即物象之游在图像中的审美表现;二是心境中的“游”,即情感之游在意象中的美学表达。结合理论及图像实证,探究中国绘画中的创作论与接受论以及相关美学内涵。

关键词:宋山水画;“游”;图像分析;美学阐释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度项目“江西数字艺术教育研究”(JD20042)研究成果。

历来在观赏宋代山水画时大多侧重“静态之景”,这是由于宋代山水中追求“拟真”,观察自然时强调物象的真实感,其根本是宋代理学“格物穷理”映射在艺术上的结果。作为与此相对的“游”虽常表现在山水画作中,但一直被观者置于“点景”的地位,成为山水画形象中的辅助图示。故本文以“游”为主题展开阐述。

一、“游”在文学记载及绘画理论中的相关阐述

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游,旌旗之流也”,指旗帜上飘动着的飘带。故而“游”字天然带有移动、自由之意。《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表明“游”的行走观看之意;《广雅·释诂三》中“遊,戏也”的记载,表现出“游”的嬉戏之意;《礼记·学记》中的“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则体现出悠然自得之感。

因此,“游”也成为艺术家创作时遵循的重要原则。郭熙《林泉高致》论及“行、望、游、居”,其中“游”意在给予观者可游之感;李澄叟在《画山水诀》中说“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表明“游”在创作时已成为画家必须观照的主题,成为创作和鉴赏的首要目的,也影响了此后的艺术创作。如赵孟頫在《题苍林叠岫图》中云:“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王履云:“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华山图序》)凡此记载,都是在山水画中创造“可游性”的有力体现,可游之感已经成为艺术家预设的创作方向,以人物“游走”的动态和山水景物的静态形成画面的对比,使观者形成一定的动态体验。以上论述可以表明“游”既为表现模式又可上升为指导创作或审美的高度。

此外,“游”在中国山水画史发展的脉络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如展子虔《游春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图1)、陆治《白岳纪游图册》、吴镇《嘉禾八景图》、沈周《千人石夜游图》、文征明《天平纪游图》《石湖泛月图》等,“游”作为一种绘画经典主题被流传下来。

二、环境中的“游”:物象之游在图像中的审美表现——感观

艺术家在构思画面时,环境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考量之一。宋代画学由于受到理学“格物穷理”的影响,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讲求“生意”,并以此形成了丰富的论述,如董逌提到:“尝问如何是当处生意?曰:‘殆谓自然。其问自然?则曰:‘不能异真者,斯得之矣。且观天地生物特一气运化尔,其功用妙移,与物有宜,莫知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他认为在创作绘画时不能过分雕琢,要在画面中呈现自然物象原本的巧态,这就为画中人物的“感官之游”建立了真实的物象基础。此外,作品图像的表现当中也必然有对“感官之游”的暗示,无论是游观、行旅、游牧还是游乐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具体画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靖康之变后,南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梦粱录》记载:“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故而马远的《踏歌图》(图2)无疑是表现当时社会“游乐”程度的代表画作,画面以前方一群人物的“游”展开描绘。在这张类似于风俗作品中,以写实性手法表现出画面前景中人物的面貌与动态,几位老者背着酒壶步履蹒跚,手舞足蹈。在画幅左下角有两名小童回望发笑,背景山峰高耸,云树围绕。两组人物相互衬托,作者“以一当十”“以小见大”地体现出“踏歌游乐”的欢快主题。在画作上方,题有南宋皇帝宁宗抄录王安石的五言绝句一首:“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从上述作品的图像分析和题诗记载中可以看出,不仅画中之人在山水环境下“游乐”,由其象征的农家百姓也在“朝阳丽帝城”中“乐业”“踏歌”,以示政清民和。

此外,“游”亦可不随人物出现,以画面中蜿蜒的小路带给观者“曲径通幽”之感。如李成《乔松平远图》,画面中央绘树木群山,山脊之侧有可通向“深远”之境的绵延小路,路中虽无人物在场,但“游观”之感依旧“在场”,此刻,“路”与“人”都已成为一种象征性图示。贡布里希认为:象征功能便是图像的用途之一,艺术家在创作时,图像的内涵可转变为无意识的表达。由此,“游”从具象表现进一步转化为抽象含义。

三、心境中的“游”:情感之游在意象中的美学表达——感悟

由“物象之游”转向“心境之游

文档评论(0)

151****82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