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国学读书篇1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
患者做搭桥手术,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文明的灿烂辉
煌有目共睹,但中国的近代文明却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现代性赖以生
存的科技革命,中国没有发生。原因何在?这道据说是“李约瑟难题”,
本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纪头一二十年,东西方
文化冲突剧烈,传统和现代的整合漫无头绪,当时第一流的知识人士
如章太炎如梁启超如胡适之,遂倡国学以激发种性的文化自觉。
回观整个20世纪,如果有国学大师的话,章太炎先生独当之无愧。
王国维以51岁的盛年自杀于颐和园鱼藻轩,80年后的今天仍是
中国现代学术的未解之谜:作者缕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试图
为其结局追寻种子熏习的宿因。
国学精髓,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能看到一定
的历史背景,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先辈有怎样坚强的心志。从中我们也
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与唯美。
就《像聊斋志异》,它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们不
能拿它当成无聊烦闷时解忧的料资。它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
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
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
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
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
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认真研读,国学给我们的会是洞天的澈明!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2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
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
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
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
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
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
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
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
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
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
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
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
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
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
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3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
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
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
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
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
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
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
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
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
想“哂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