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pdf

山西省省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

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于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十分关切,留下了许多

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之谈。提到人类的和睦,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孔门“和为贵”的名言,无论是个体间的

矛盾、族群间的冲突,还是国际间的纠纷,当和解的曙光出现时,总是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

原则。孔门的这句名言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讲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

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这里,“和为贵”是

“礼”的运用,用现在的话讲,主要是以社会规范为制约,无论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小大由之”)。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的问题,本来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公

共论题,“和”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周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战国时的

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引申而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明确提出言论开放的主

张。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成相

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而小人的“知和而和”,

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君子所不取的(“有所不行”)。

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

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

他反对世袭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字在《墨子》

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人孟子》的总和。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

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

持和睦稳定。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哲学家,在当时的割据战乱局势下,他不仅迫切地期望着一

国的安定,“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内都能再现升平,“天下和,庶民阜”,

“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同时,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非

攻》“必反大国之说”)。

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

“上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

实意义。

纵观诸子,无不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重视“人和”的重要意义,而道家对“和”的重视则更具丰富的

含义。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老子》一书言“和”凡八见,同

于《论语》,但比《论语》内容上更为哲理化。首先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提到“和”的重要性。《老子》四十

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一章的哲学含义,历

来有多种解释,但将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为道或万物本身即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原质或势能(阴、阳),则是道

家各派以及承袭道家这一观点的儒家学派都共同接受的说法: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通之

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老子的这一思想,两千年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民族生命力的绵延实有赖于文化的凝聚力。诸子的和

谐观,也是促进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7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