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棘皮症疾病介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疾病名:黑色棘皮症

英文名:acanthosisnigricans缩写:

别名:黑棘皮病;黑色角化病;黑棘皮症疾病代码:

ICD:L83

概述: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nigricans)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在特定的好发部位,出现污褐色到灰色的色素性、乳头瘤病样角化性皮损。有多种类型,预后各不相同。

分类:OllendorffCurth将其分为不伴内脏肿瘤的良性黑棘皮病和常与内脏腺癌相关的恶性黑棘皮病。

1.良性黑棘皮病呈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内脏疾病无关,出生时或从少儿至青春期成长过程中发病,好发于颈部、腋下和肘窝,黏膜很少受累,口腔黏膜偶有天鹅绒状乳头状增生,肢端不受侵害。病变在青春期后既可持续不变,也可自发消退,就总体而言,本病的临床症状较恶性黑棘皮病明显减少。

(1)良性黑棘皮病作为遗传综合征的一种表现:良性黑棘皮病可与隐性遗传综合征相关,发病于出生时或青春发育期,伴发的黑棘皮病不明显或轻微。如Berardinelli-Seip综合征、Bloom综合征、Crouzon综合征、Lawrence综合征、Miesch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Rabson-mendelhall综合征等。

(2)良性黑棘皮病和获得内分泌疾病:除外遗传形式,良性黑棘皮病可伴随垂体、肾上腺和卵巢肿瘤发生,发病常在青少年时期。肥胖不一定存在。垂体腺瘤或颅咽管瘤发病已有报道。青年或成年巨人症、伴生长激素增高的肢端肥大等内分泌综合征普遍包括黑棘皮病、柯兴(Cushing)综合征、阿狄森(Addison)病和多囊性卵巢疾病可发生典型的黑棘皮病。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也常患此病。

(3)化学性良性黑棘皮病:儿童和成年人使用大剂量雌激素可产生黑棘皮病,干扰脂代谢的化学物质与鱼鳞病和黑棘皮病相关,接受大剂量烟酸、tripanarol或benzomalacene治疗的病人发生过黑棘皮病。

(4)假性黑棘皮病:病人肥胖,系症状性和可逆转性,在此加以叙述,是因为它是真正的肥胖性良性黑棘皮病。

2.恶性黑棘皮病本病几乎均与内脏肿瘤相关。约60%病人皮肤症状与内脏恶性程度同步进展,约20%病人皮肤症状先于恶性肿瘤数年,约20%病人恶性肿瘤是原发的,皮肤症是继发的。

这种副肿瘤综合征的皮肤表现通常在成人发生。皮肤症状常在肿瘤去除后消退。约60%病人发现有胃腺癌,其他腹部肿瘤30%,腹部以外肿瘤约10%,可见于胰腺、胆囊、子宫、卵巢、肠、前列腺、食管、乳腺或肺部肿瘤,一般来讲,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经常短期内致人死亡。

流行病学:良性黑棘皮病发病常在青少年时期。目前无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良性黑棘皮病作为遗传综合征的一种。呈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内脏疾病无关,良性黑棘皮病和获得内分泌疾病:除外遗传形式,良性黑棘皮病可伴随垂体、肾上腺和卵巢肿瘤发生,发病常在青少年时期。肥胖不一定存在。

恶性黑棘皮病:本病几乎均与内脏肿瘤相关。约60%病人皮肤症状与内脏恶性程度同步进展,约20%病人皮肤症状先于恶性肿瘤数年,约20%病人恶性肿瘤是原发的,皮肤症是继发的。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良性黑棘皮病,呈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内脏疾病无关,恶性黑棘皮病,约60%病人皮肤症状与内脏恶性程度同步进展,约20%病人皮肤症状先于恶性肿瘤数年,约20%病人恶性肿瘤是原发的,皮肤症是继发的。

临床表现:各型黑棘皮病的外观是一致的,其严重程度有差别,呈对称性,皮肤受累区域依次是腋窝、颈部的屈侧和餐巾区,外阴、大腿内侧、面部、肘窝、腘窝、肚脐、手背、乳晕、足、眼睑和鼻前庭。

主要的症状系疣状、乳头样增生,角化过度和色素加深。最初的变化表现为污黄色、灰色或棕黄色,随后黑素加深,与周围皮肤界限不甚清楚。皮肤皱纹和皱褶处发生天鹅绒状乳头瘤样疣状皮损,污灰到黑色增生常致鸡冠样皮嵴,呈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最终可发生疣状赘生物。受累区域既可局限也可广泛,如整个腋窝。最严重的乳头瘤样角化过度增生见于皮损中央,趋于边缘皮损减轻,被黑素加深区包围。浸渍发生在指间区域,反过来又刺激增殖形成,在恶性型,掌跖特别容易受累。整个皮肤明显的干燥和粗糙。

口腔黏膜变化主要表现为舌面天鹅绒状外衣式损害,但乳头瘤样赘生物也可

发生,也可发生在口唇和腭。

当皮损发生浸渍时,黑棘皮病患者可产生一些主观症状和瘙痒,瘙痒多见于恶性黑棘皮病,有时非常严重。

并发症:恶性黑棘皮病,约60%病人皮肤症状与内脏恶性程度同步进展,约20%病人皮肤症状先于恶性肿瘤数年。

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各型黑棘皮病组织病理改变相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